做好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18-12-15 05:57

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为切实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玉米收获和小麦播种质量,特制订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技术意见。

一、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要点

选择机具。根据玉米种植规格、品种、所具备的动力机械、收获要求等条件,分别选择悬挂式、自走式和割台互换式等适宜的产品。秸秆还田机械要选用甩刀式、直刀式、铡切式等秸秆粉碎性能高的产品,确保作业质量。

作业要求。玉米适时晚收,待苞叶干枯、黑层出现、玉米乳线消失时收获;玉米秸秆要切碎、粉细、撒匀。

技术指标。玉米机收:籽粒损失率≤2.0%;果穗损失率≤3.0%;籽粒破碎率≤1.0%;果穗含杂率≤5.0%;苞叶未剥净率≤15%;残茬高度≤8cm。秸秆还田:秸秆粉碎长度≤5cm,秸秆切碎合格率≥90%;抛撒不均匀率≤20%。

及时检查保养。玉米联合收获机是多部件相互配合运转的联合作业机械,秸秆还田机是高速运转机械,工作时,要及时检查和保养,每班次要保养一次,各润滑部位加注润滑油。每工作50小时,检查各运动部件间隙、紧固件紧固程度,调整维修后再工作。

及时更换易耗部件。秸秆还田机刀片或锤爪,是主要工作部件,极易磨损,要及时更换,以保证作业质量。刀片更换前要按重量分级,同一重量级的刀片装配在同一根刀轴上,保证机械平稳运转。

注意事项。作业中无论行走快慢,都要选择大油门作业,以保证作业质量;作业中不准倒退;转弯时要提升秸秆还田机。

二、耕整地技术要点

秸秆粉碎均匀覆盖地表后,可采用耕整地播种和免耕播种两种。在小麦高产和超高产地区,要对土壤精细耕整。耕作方式有深耕、旋耕和深松,各地可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耕作方式,对连续三年免耕播种的地块要进行深松。

深耕翻压,耙平耢实

1.作业机具选择。根据所具备的拖拉机功率、土地面积等情况选择单铧或多铧深耕犁。为减少开闭垄,有条件的地方可选用翻转式深耕犁;为提高耕作质量,深耕犁要装配合墒器。

2.作业要求。作业前要对玉米根茬进行破除作业;根据土壤适耕性,确定耕作时间,以土壤含水量15%~22%之间为宜;耕层浅的土地,要逐年加深耕层,切勿一次将大量生土翻入耕层;深耕时结合施用基肥;翻耕后秸秆覆盖要严密;耕后用旋耕机进行整平并进行压实作业。耕深≥25cm;开垄宽度≤35cm,闭垄高度≤1/3耕深;耕幅≤1.05×理论幅宽;碎土率≥65%,立垡、回垡率≤3%。

3、作业准备。检查各部件是否完整,各连接件的紧固螺栓的可靠性,各转动配合部分润滑是否良好,各调整、升降机构是否灵活;调整耕深、横向水平、纵向水平;为不产生漏耕和重耕,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耕幅。

4.注意事项。作业中犁铧、犁尖磨钝后,要及时修复或更换;机组行走方法可采用闭垄法或开垄法等,作业速度要符合使用说明书要求,作业中要保持匀速直线行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地头耕作方法,尽量减少开、闭垄数量。

5.耕后耙实。土壤耕翻后,用驱动滚齿耙或旋耕机耙平;然后用钉齿耙作业两边,将土壤耙透、坷垃耙碎;最后用木耢将土壤耢实,为小麦精播半精播创造条件。

深度旋耕,整平压实

1.机具选择。旋耕机可选择耕幅1.8m以上、中间传动单梁旋耕机,配套60马力以上拖拉机。为提高动力传动效率和作业质量,旋耕机可选用框架式、高变速箱旋耕机。

2.作业要求。旋耕前结合施基肥,旋耕机作业地表要基本平整。旋耕深度要根据土壤墒情及当地农艺要求确定,以15cm以上为宜。旋耕后要进行镇压。

3.技术指标。耕深合格率≥85%。耕后秸秆掩埋率≥70%,耕后地表平整度≤5.0cm,碎土率:在适耕条件下,壤土碎土率≥60%,黏土碎土率≥50%,砂土碎土率≥80%。

4.作业准备。按照使用说明书对旋耕机进行全面检查,调整左右水平、万向节前后夹角、最高提升位置,正确安装刀片;检查配套拖拉机的技术状态,液压系统要操作灵活可靠,调整自如,确定提升限高位置。作业前要做好田间调查,对影响作业的沟渠、垄台予以平整,在水井、暗坑等处设置醒目警示标志。对地表根茬高度大于25cm,作业前要将秸秆进行粉碎,均匀抛洒地表。

5.做好试运转。旋耕机是高速旋转作业机,作业前要检查各运动件是否灵活可靠,各工作间隙是否符合要求,紧固件是否有松动,整机工作状态是否良好,深耕是否达到要求,如有不当,及时调整。

6.注意事项:确定作业路线,大田作业要采用小区套耕法,小地块要采用回耕法;作业中,刀轴缠草多时,要及时停车清理,以免增加负荷;作业中严禁倒车,地头转弯时,要提升作业机械。

7.作业后,要用磙子将土壤镇压踏实,然后再进行播种。

深松压实

连续三年以上免耕播种的地块,要对土壤进行机械深松。

1.作业机具选择。作业机具主要有单柱式深松机和全方位深松机。局部深松选用单柱振动式深松机,全面深松选用全方位深松机。根据土壤条件和作业时间,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面深松,深松机要必须装配镇压滚。

2.作业要求。深松要在玉米秸秆粉碎后小麦播种前进行,松后马上进行免耕播种作业。作业时土壤含水量在15%~22%之间为宜;墒情差时,缓松或造墒后再深松。

3.技术指标。作业深度要大于犁底层,要求25~30cm;局部深松时,深松作用宽度≥4/5深松深度。

4.作业准备。按照使用说明书检查各连接件、紧固螺栓的可靠性;检查限深轮、镇压轮及操纵机构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将机具降至工作状态,进行机架水平的调整。作业前,做好田间调查,对影响作业的沟渠、垄台予以平整,在水井、暗坑等处设置醒目标志。

5.注意事项。正式作业前要进行深松试作业,认真检查机组各部件工作情况及作业质量,发现问题立即解决,直到符合作业要求。作业中不重松、不漏松、不拖堆。作业中应保持匀速直线行驶。

6.配套措施:为避免深松后土壤水分快速散失,深松后要用旋耕机及时整理地表,马上进行小麦半精量播种;或用小麦免耕播种机马上播种。

三、小麦播种技术要点

小麦播种方式有精量、半精量播种和免耕播种两种方式。在小麦高产和超高产地区一般应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小麦中低产地区可采用小麦免耕播种技术。

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

1.机具选择。在秸秆还田地块进行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播种机开沟器选择圆盘式、宽幅靴产式,排种器选择螺线细槽外槽轮式、螺旋窝眼外槽轮式。各类小麦播种机必须装配镇压轮。

2.作业要求。地块没有漏耕,土壤疏松细碎,耙透碾压沉实,地表平整,秸秆细碎,覆盖严密;播种前地块最好镇压,镇压后地表以人单脚站立无明显下陷为宜,对影响作业质量的田间水井、暗坑等处设置标志。种子精选分级,符合农艺要求;种肥适合播种机要求。小麦播种行距20~26cm,播深3~4cm,播种量6~8kg/亩,播后镇压。种子分布均匀,播深一致。

3.作业标准。播种量偏差为±5%,播深合格率≥75%,丛生苗率≤5%,断垄率≤3%,各行出苗一致性变异系数≤4%,行距和邻接行距合格率≥90%。

4.注意事项。作业时,要边走边放,在地头线处进入作业状态,作业中保持平稳恒速前进,速度不可过快。地头宽度不超过机组长度的2倍。拌种和包衣后的种子必须晾干,禁止使用潮湿的种子,以免造成堵塞和破碎。为避免重播和破坏已播部分质量,机组最后要播完整播幅。作业时,严禁播种机倒退。

小麦免耕播种

1.选择机具。要选用具有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复式作业功能的免耕播种机。沿黄灌区和大水量井灌区,一般选用播幅2米以上的免耕播种机;小水量井灌区和地块较小的地区,推荐选用1.2~1.7米播幅的免耕播种机。

2.作业要求。严格控制播深,播深2~3厘米,播种量根据播期和品种分蘖特性确定,一般7.5kg左右/亩;采用宽苗带播种,苗带宽度应在10~12厘米,行距在30~38厘米;颗粒状种肥施用量25~35kg/亩,肥种间隔大于3厘米。种子分布要均匀,播深一致,镇压连续。播后地表平整,无明显的壅土。地头长度不超过机组长度的2倍。

3.选择优良品种。根据各地气候条件、生产水平、耕作制度,选用分蘖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4.适墒适期播种。墒情不足的地块,要播前造墒,做到足墒播种。禁止免耕播种后灌蒙头水。随着气温的变化,各地要适当推迟播期,鲁东地区要集中在10月1日~10日播种;鲁中地区要集中在10月3日~13日播种;鲁南、鲁西南地区要集中在10月5日~15日集中播种;鲁北、鲁西北地区要集中在10月2日~12日播种。

5.作业准备。按照使用说明书对播种机进行全面检查,调整机器左右水平、排肥量排种量、播种深度、施肥深度、镇压强度和传动机构;工作前进行试运转。正常作业前,先进行试播,试播长度要大于15m,检查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施肥深度、有无漏种漏肥现象,并检查镇压情况,必要时进行调整。

6.注意事项。作业中保持平稳恒速前进,速度不可过快;作业中应尽量避免停车,以防起步时造成漏播。如果必须停车,再次起步时要升起播种机,后退0.5m,重新播种。作业时,严禁倒退,防止播种施肥器堵塞或损坏;地头转弯时,应将整机升起,离开地面,以防损坏机器;作业中,发现掉链、缠草、壅土、堵塞等现象,应立刻停车检查,排除故障。

四、规范种植规格

为便于精细整地,保证播种深浅一致,浇水均匀,节约用水,便于农业机械作业,灌区土地耕整后要打埂筑畦。在沿黄灌区和水量丰沛区,要尽量采用大畦,以畦宽2.4m为主,畦埂40cm,畦面宽2m,播9~12行小麦;水量欠丰区可采用小畦,畦宽1.65~3m,畦埂40cm左右。在确定小麦播种行距和畦宽时,要充分考虑下茬作物直播或套种的需求。对于花生、棉花、蔬菜主产区,秋种时要留足留好套种行,大力推广麦油、麦棉、麦菜套种技术,努力扩大有麦面积;但对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推广麦收后玉米夏直播技术,逐步改变预留玉米套种行的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