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9-04-08 22:54

1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概述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文名称为Mechatronics,由Mechanics(机械学)和Electronics(电子学)组合而成。该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被我国接受并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技术科学,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电子技术和机械学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一个集信息处理、控制功能和动力功能于一体的系统。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了信息处理、计算机、微电子等多种先进技术,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功能强大:通过集成软件编程、信息变换、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测控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及机械技术等多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合理分配和布局各项功能,显著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实现低能耗、高可靠性、高质量和高功能的目标。

2.人工智能化: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处理技术和微电子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日益成熟,智能化微电子系统逐渐取代传统的机械零部件,使机械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例如,自动故障诊断、维修、调节、控制、信息处理、远程监测和自动显示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优势

3.1 提高工作效率及产能

在农业机械设备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赋予了设备先进的系统自动控制和电子信息自动采集功能。这不仅提升了设备的规划作业范围、作业精度、电子信息检测灵敏度及机械控制能力,还使操作人员能够通过控制系统精确指挥设备完成预定作业,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作业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了设备的生产效率。

3.2 降低故障率,保障操作安全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农业机械设备具备了故障自动诊断、电子报警、意外自动防护及电子监控等功能。通过引入先进的电子元件,传统机械部件磨损减少,设备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得到提升。当设备突发故障时,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自动启动防护机制,有效规范设备操作和人员行为,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3.3 改善操作性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农业机械设备引入了程控技术和数字技术,简化了设备的操作结构,使操作系统更加便捷。同时,设备能够根据作业环境的变化自动选择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化作业,进一步提升操作性能。

4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优势,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我国农业将迈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