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结构问题对症施治的“良药”

发布日期:2019-04-12 23:10

近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屡屡见诸报端,成为政府官员关注、媒体和学者热议的高频词汇。起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此前,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主编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和民生银行总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主编的《中国关键: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为代表,提出了一整套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为解决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发展问题开出了“药方”。中央会议专门强调“供给侧改革”,预示着“供给侧改革”从“学者的书宅”走向“高层的决策”,国家经济治理思路正在悄然转变。

作为农机化工作者,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宏大命题,对农机化这一具体行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一方面,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中高端农机化需求,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目前,农机化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作业水平“两高两低”,即种植业高,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低,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装备结构“三多三少”,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区域发展“三快三慢”,即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东部和北方快、西部和南方慢,旱地快、水田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缺乏社会需求,而是缺乏有效供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日益迫切的农机化发展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低端农业机械产能严重过剩,大喂入量稻麦联合收获机、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大型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等高端农业机械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结构性矛盾突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低多高少、低剩高缺”问题,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创造和释放农机化新需求,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针对农业经营中存在的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农业部作出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决策部署,并把推进粮改饲等作为重点任务。而且,今年国家大幅调低临时存储玉米的挂牌收购价,种植玉米的收益受到较大影响,农民也有改种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的迫切需求。但是,由于农民对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生产机械、种子、技术等心里没底,推进粮改饲工作仍面临较大困难。另外,有些地区适宜种植茶叶、中草药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由于没有先进适用的生产机械,使茶叶、中草药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缓慢,反过来抑制了这些产业对机械化的需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有利于把农民对饲用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潜在需求释放出来,为扩大高附加值农作物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那么问题来了,应当如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资本、技术、劳动力是主要的供给要素。目前,发展资金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对症施策,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完善扶持政策,提高资本供给质量和效率。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集财政扶持、金融扶持、保险扶持于一体,合力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量部分重点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不断提高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和精准性。进一步加大金融强机惠农力度,积极推进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和金融租赁,抓紧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财政杠杆撬动金融支农的有效方式,鼓励农机信息化服务商、信贷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创新金融强机惠农服务模式,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聚集、金融服务向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切实解决农业机械经营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加强保险扶持,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探索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财政资金提供担保、农机企业购买商业保险的模式,推动财政对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交强险和商业保险实行保费补贴政策,多方分担、化解农业经营者购置、经营农业机械的风险。

实施创新驱动,提高技术供给质量和效率。深入开展“互联网+农机化”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积极推动科研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农民全员创新,从设计、生产到使用、维修、管理全程创新,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全面创新。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多种创新并举,更加注重原始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研发强度,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提高农业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水平。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鼓励国内农机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国外投资建厂或并购重组,引进国外高端专家和技术人员,实现技术升级上的“弯道超车”。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一是建立国家农业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形成政府引导、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协同高效的研发创新体系;二是对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首台套重大装备研发活动给予财政补助,三是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关键零部件及整机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加油助力、减负松绑,四是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惩处恶意侵权行为,大张旗鼓地鼓励和支持研发创新,充分调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机企业和农村能人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和效率。着力打造一支科技素养好、开拓能力强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的农机化技术人才队伍,规模宏大、既能熟练操作农业机械又懂农艺知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机经营者队伍,推动农机化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上来。改革完善财政对农机化的扶持方式,用好WTO框架体系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员教育培训、技术示范推广等“绿箱补贴”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机化从业人员培训的投入。积极推进政企联动、社企共建,引导农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加强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训。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和农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农机化大军创业兴业的培训、扶持和引导,探索实施青年职业农机人才强军计划,使农机化从业收入不低甚至高于务工经商收入,不断增强农机化的吸引力,为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和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