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分析

发布日期:2019-04-13 19:33

磐石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于丘陵半山区,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现已被很多农户采用,并实现增产增效。此项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是一项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技术的创新,优点是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减少土壤流失和抑制农田扬尘的功效,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能明显提高粮食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避免秸秆焚烧,保护生态环境等特点。结合目前我市播种机、深松机械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入必要的调节功能,与大多数农艺模式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机械的适应性和作业效果,这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根据我市农户实施效果数据显示,保护性耕作能不同程度的降低作业成本,可降低地表径流60%、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并具有增产玉米4.1%的效果。

1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具体是:尽量多的覆盖秸秆,尽量少的动土。秸秆覆盖量是指播种后地表覆盖面积30%以上;免耕或少耕是指减少耕作次数到能保证种子发芽出苗,不影响正常生长。保护性耕作的关键环节是免耕播种,是一项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耕作技术。

2当前土地状况

(1)地力下降,沙化严重。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回归;地表裸露严重,大风将养分含量高的土壤吹走,造成风蚀;雨水将养分含量高的土壤带走,造成水蚀。

(2)气温升高,干旱加剧。全球性变暖,多次翻动耕层土壤,加剧水分蒸发;降雨减少,犁底层使水分下渗受阻,水分流失严重。

3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效果

3.1保护耕地,培肥地力

风蚀和水蚀带走大量肥沃的表土,是土地退化的主要成因。秸秆覆盖在地表,等于给大地盖上一层被子,刮风时,减少了风对土壤的侵蚀;降雨时,防止了水对土壤的侵蚀。实施该技术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以上。

3.2蓄水保墒,保护环境

大面积实施,可以有效抑制沙尘暴,防止水土流失,此外,还有效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

3.3节能减排,稳产高产

作业次数的减少,作业强度的降低,减少机器进地次数3~5次,减少燃油消耗30%左右;秸秆还田5年以L的地块,腐烂的秸秆逐年释放养分,每年少施用20%左右的化肥,仍然保持粮食稳产高产。秸秆焚烧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可以减少烟尘污染和碳排放。

秸秆腐烂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有益生物增多,土壤结构改善,肥料利用率提高。在这些有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可以保持持续稳产高产,在干旱年份基本不受旱灾影响,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4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1)宽窄行:两垄或三垄合并种两行,宽行、窄行隔年交替种植,秸秆条带覆盖;边行优势效果好,便于机械作业,具有休耕效果。是目前农民易接受,应用比较普遍的栽培方式。

(2)均匀行平作:行距均匀一致,隔年种植在行间;秸秆均匀覆盖,抗旱效果好;行距加大后便于机械作业,作业环节少;具有休耕效果。适用于大面积种植,是今后发展的主流。

(3)均匀行垄作:原垄种植,垄上灭茬,中耕培垄;秸秆集中覆盖在垄沟,垄上增温,垄下保墒。适用于分撒种植,农民易接受,是该模式的初级阶段,也是目前我市最常用的模式。

5保护性耕作技术流程

收获与秸秆覆盖。免耕(少耕)播种、化学灭草、灭虫、土壤疏松。

6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6.1秸秆覆盖保墒与早春地温低的问题

(1)苗带清理彻底,达30cm宽;必要的土壤疏松(中耕)。(2)适当浅播,镇压后2~3cm;适当晚播,播种期中后期作业。(3)选择早熟品种,延后播期;增施日肥,但要防止烧种。

6.2免耕与土壤板结问题

(1)控制好机械碾压位置,不同模式采用不同行走路线;作业时避开土壤含水率高时期。(2)春播前不得机器和牛羊进地踩踏。(3)必要的土壤疏松(中耕);坚持多年土地自然松软。

6.3土壤疏松与保墒的问题

土壤疏松,一方面增加了其通透性能,渗水、蓄水能力增强,光、气、热交换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环境改善,但另一方面对保墒有不利作用。(1)实时深松。干旱期不宜作业,春季不要作业。(2)作业质量达标(深、平、细、实)。

6.4秸秆覆盖影响除草效果的问题

一是秸秆覆盖量大,影响药液封闭土壤;二是播种前没动土,播种时部分杂草已出土;三是封闭后没有降雨;四是秸秆没有沉实,遇较大风力将秸秆吹走,露出没有药膜的地表。(1)把握喷药时机;采用高性能喷药机,保证喷药质量,药液喷洒均匀,穿透秸秆,上下都有药液。(2)建议选择苗后除草方式加苗前封闭除草药剂。

6.5地块小且不连片,影响机械化作业效率和质量问题

这是一个困惑保护性耕作大面积实施的最主要的问题。(1)组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打乱地界。(2)广泛宣传,使广大农民全面行动,鼎力配合。(3)制定相关制度、法律,宏观调控,政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