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生产概况
通河县拥有耕地180.56万亩,其中水田140万亩,约有五分之一的种植面积为中低产田,现有农业机械与一些作物品种、作物栽培技术、耕作制度等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在目前环境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要改变农业增长方式,通过技术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其理化性能指标,提高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产量,发展精准农业技术,将机械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技术通过信息化、科学化平台的整合,切实搞好农机农艺有机融合,探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树立农机农艺相融合、协调发展新目标
制定出科学合理、相互交融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把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和技术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针对重点作物建立农机化作业和农艺技术要求相互适应的实验室,加强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研发工作。做到一方面通过农艺的改善促进农机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机发展提高的同时又支撑着农艺的进步。
3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必要条件
(1)建立农机农艺共同研发机制,组织成立相应的管理、技术体系。
(2)培育出适合机械化生产作业的作物品种并制定出栽培模式。
(3)研制出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
(4)优化现有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用大中型农机具进行标准化连片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4制约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
(1)我县农业生产目前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地块小、不规则,农机作业时田间转弯多,转移地块费时、费力、费成本,十分不利于大型农机具集中连片作业,严重地制约着大型农机具作业效率的发挥。
(2)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对农机农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概念、认识模糊,用科学种田、科技管理、机械化作业的意识淡漠,思想陈旧、应用先进技术进行机械化生产作业的积极性不高。
(3)现有农业机械的性能功用存在着与作物品种、作物栽培技术、耕作制度等不相适应的矛盾。少数品牌机型的农机具质量不过关、性能不稳定,作业中常有故障发生,在机械效率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给生产作业带来了不便,制约了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技术和使用新机具的积极性。
5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县委、县政府对农机农艺协调合作、融合发展的工作已经给予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县领导经常在涉农会议上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二是农机管理机构基本健全,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三是现有农业机械化作业的综合水平较高,特别是水稻、大豆的生产机械化基础较好。
四是通过对农机化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既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又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使他们敢于投资购置设备,愿意应用新机具进行生产作业。
五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步伐。种子优良化、耕暄制、轮作制、培肥制已经形成了制度化,农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农村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6对促进农机农艺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1)出台政策、建立组织,强化引导。农机农艺能否有机融合,政策引导是关键,应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并出台优惠扶持条件。建立组织机构,协调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搞好无缝对接。稳定和扩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配备专业对口的农机农艺技术人员。引导农民统一作物种植品种、播期集中、统一行距、统一垄向、统一追肥和喷药植保,形成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为实施农机化大面积作业建立组织保障、技术支撑和奠定物质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2)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原则要适合精耕细作的要求,使农机和农艺相互适应、互相促进。
(3)加快土地合理流转。通过地块集约经营种植,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整修。实现合并地块、集中连片,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种植规格、统一时段种植等措施,为大型农机具高效率的生产作业提供基础条件。
(4)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扩大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总之,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在政策指引、组织保障、科技推动的作用下,二者只要有机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就一定能够结出理想的农业科技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