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县拥有耕地180.56万亩,其中水田140万亩。尽管农业资源丰富,但部分中低产田和农业机械与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的矛盾制约了农业发展。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需通过技术改判中低产田,发展精准农业技术,整合机械工程、生物技术和农业技术,实现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
一、农机农艺融合的新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和技术推广的重要指标。针对重点作物建立农机化作业和农艺技术要求相互适应的实验室,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工作,推动农机与农艺的协调发展。
二、农机农艺融合的必要条件
1.建立农机农艺共同研发机制,组织成立相应的管理、技术体系。
2.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并制定栽培模式。
3.研制符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
4.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制约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因素
1.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地块小且不规则,不利于大型农机具作业。
2.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对农机农艺融合的认识模糊,应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3.部分农业机械性能不稳定,作业效率低,影响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意愿。
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农机农艺融合发展。
2.农机管理机构健全,服务体系完善。
3.水稻、大豆生产的机械化基础较好。
4.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农民的积极性。
5.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五、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建议
1.出台政策,建立组织机构,强化引导,协调农机、种子、土肥等推广服务,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2.农业机械设计应适应精细农耕需求,推动农机与农艺相互促进。
3.加快土地合理流转,集中连片种植,为大型农机具高效作业创造条件。
4.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生产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通过政策支持、组织保障和科技推动,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将为农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