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支持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讲主要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把新农村建设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生活乐园,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友好相处的和谐社会,特别是发展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已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关键要素
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很多领域的工作,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邓小平同志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毛泽东主席也曾讲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是建设重点,是在新起点上的生产发展,不是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发展,而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生产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主要凭经验和体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劳动者和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劳动资料是传统的人、畜力和生产工具,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经济效益差,对人力、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占用多、消耗大,利用率和效率低,对自然依赖大;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发生了显着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大幅度减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从凭经验和体力劳动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装备,劳动资料用农业机械化代替了传统手工工具,生产能力、效率大幅度提高,畜力和繁重的体力逐渐退出农业生产领域,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新兴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大。目前在农村的农机户,尤其是农机大户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新型农民的代表,一些有文化、有知识、年富力强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农业生产要素的变革,现代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传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十倍、上百倍,比如一台联合收割机作业比几十人的效率都高。所以说,推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技进步、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
生活富裕要靠收人增加,农民增收必须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使更多的农民从繁重繁锁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从事别的产业,实现农业机械化才是提高生产率,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生活不富裕,是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装备水平和应用程度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是保障和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投资、农业机械化过程就成为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过程,由使用手工工具的传统农民变为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新型农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技术进步过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投资效益。由此可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得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农村经济的长期高效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主动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现在的农机户、农机手已成为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三、农业机械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发展必需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缩小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现在可喜的是我国农村已进人增机转人的时代,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家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大了购机补贴的力度,对发展农业机械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就拿涉县来讲,2006年比2005年净增农业机械75.22万kW,增幅
为301.2%,比2004年净增81.49万kW,增幅为435%。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越来越快,弃农经商,农民进城打工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科学技术和现代装备把各种资源利用好。全国农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化项目,发展节水、节油、节肥、节种、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及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的品质和效率,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