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的发病条件主要是气温适宜和湿度大。
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施氮肥不当,田间通风透光性差,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油菜早春遭受冻害,抗病力减弱,也容易发病。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夏(冬油菜区)、越冬(冬、春油菜区)。病残体、种子中的菌核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春季,在旬平均气温超过5℃、土壤湿润的条件下,土壤中的菌核陆续萌发。油菜抽薹开花期间、旬平均气温8-14℃时,大量形成子囊盘。子囊盐初现至终止历时20-50天,每个子囊盘喷射子囊孢子的持续时间为8-15天,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最远可至数公里。通常情况下,子囊孢子萌发侵染花瓣,带菌花瓣脱落至叶片上引起叶片发病,叶片病斑扩大蔓延至茎,或病花瓣黏附茎秆,而诱发茎部发病。
发病条件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施氮肥不当,田间通风透光性差,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油菜早春遭受冻害,抗病力减弱,也容易发病。
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适温0~30℃,最适温度20℃,最适相对湿度85%以上。菌核可不休眠,5—20℃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即可萌发,其中以15℃最适。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条件主要是温度,湿度,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施肥量等。
油菜菌核病在春季雨水多,湿度大易发病,注意用药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