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选择抗性强的良种,二是保健栽培管理,三是早预防早防控。
大豆灰斑病又称雀斑病、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该病害是一种世界大豆产区的真菌病害。也是中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在东北,黄淮流域大豆产区较为严重。在苗期发病,主要由带菌种子引起的大豆真菌病害。子叶上产生稍凹陷的圆形或半圆形病斑,深褐色。
大豆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豆荚。叶片染病,病斑不规则形,直径5-10mm,褐色,具同心轮纹,上生黑霉,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荚上生圆形或不规则形黑斑,其上密生黑色霉菌,荚皮破裂后,侵染豆粒。
大豆灰斑病对大豆叶、茎、荚、籽实均能造成危害,以叶片和籽实最重。子叶上病斑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叶片上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围红褐色,与健部分界清晰。
由于播种过早,玉米种子正常发芽生长所消耗的养分会相对增多,导致种子贮存的营养供给不足,玉米出苗后长势偏弱,植株的抵抗力低,病虫害的危害就会增加,随之引发一系列问题,直到影响最终的产量。如果播种时间过早,会使得后面玉米的授粉期以及灌浆期刚好遇上高温多雨的季节,这样就会导致玉米缺粒和秃尖的现象发生,从而造成产量的下降。
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茎、荚及种子。带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天旱时病情扩展缓慢,低温多雨时,病害扩展到生长点,病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大小2~5mm,有的病斑呈椭圆或不规则形,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发病重的病斑布满整个叶片,融合或致病叶干枯。
加强田间管理和水肥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及时除去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