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鞘和叶片。该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分蘖盛期开始发病,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发病初期,叶鞘近水面处出现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成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叶片染病后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迅速腐烂。茎秆受害症状类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断。穗颈部受害初期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导致无法抽穗或秕谷增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网状菌丝,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深褐色菌核,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水稻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适宜温度范围为18-34℃,以22-28℃最适。田间小气候相对湿度80%时病害受抑制,71%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田间菌源量与发病初期轻重密切相关,历年重病区、老稻区、田间越冬菌核量大时易导致初期发病较多。水稻栽插密度过大、偏施迟施氮肥、连续灌深水、连年重茬种植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该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自然发病的有15科近50种植物,包括水稻、玉米、高粱、小麦、豆类、花生及多种杂草。病菌形态主要有菌丝和菌核,无性态立枯丝核菌是主要危害形态。防治水稻纹枯病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排水晒田、清除田间菌源等,必要时可选用高效低毒杀菌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