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定,水稻纹枯病都有哪些特征?

发布日期:2022-12-08 17:47

水稻纹枯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分有性态和无性态。有性态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现;无性态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目前,危害水稻的主要是无性态菌丝,该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自然发病的有15科近50种植物,其中重要的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小麦、豆类、花生及稗草、莎草、马塘、李氏禾、狗尾草等杂草。病菌形态主要有菌丝和菌核。

水稻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生,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适宜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田间小气候相对湿度为80%时,病害受到抑制,71%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气温18-34℃都可发病,以22-28℃最适,因此,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田间菌源量与发病初期轻重有密切关系,历年重病区、老稻区、田间越冬菌核量大时,易导致初期发病较多。水稻栽插密度过大,稻田偏施、迟施氮肥,连续灌深水、连年重茬种植,有利于病害发生。

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水稻上的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

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水稻纹枯病又称为云纹病,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病,叶鞘在发病后,靠近水面部位会出现小斑,并逐渐扩大,叶片会人枯死,穗颈无法抽穗。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

为害症状。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