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发病症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条件?

发布日期:2023-01-31 06:49

1病原。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2气候。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3管理。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小麦白粉病发病适宜温度为15~20℃,正是小麦旺长期。湿度大时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施用氮肥偏多,田间湿度过大,造成麦田群体过大、麦苗过厚,此病往往发生严重。在干旱的情况下,如果植株生长不良,抗病性减弱,发病也会十分严重。了解了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对于尽快采取耕作、播种、生长期管理等基础防治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越大,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料、水、气候条件的影响,白粉病大量发生,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小麦白粉病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度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

白粉病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在田间麦苗生长郁蔽的情况下,只要不是特别干旱,病害就可以传播蔓延。遇连续阴雨天气,麦叶上有一定湿度,特别是有一层水膜时,非常有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丝侵染,白粉病传播蔓延速度会很快,容易暴发。一旦严重发病,用药治疗会较困难,即使较大剂量使用戊唑醇等高效适用药种也难以将病害迅速控制住。病害侵染上部主要功能叶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严重时可造成麦株早枯,每穗结实数和千粒重下降,麦子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影响。现在田间发现有白粉病,说明小麦品种抗病性不是太好,在条件适宜时病害容易暴发,应及早打药控制。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发病条件。病原。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气候。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管理。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均可被病菌侵染,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小麦发病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时导致植株早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叶鞘、秆、穗部的颖壳及芒。高水肥田、群体密度大的麦田湿度较大,有利于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田间湿度大,5月上旬阴雨连绵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小麦白粉病发病条件: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