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播、多雨、少日照、连作等条件,从小麦播种出苗到越冬,都会造成病害的大量发生。春季比较的多雨,低温的时间长,会造成发病时间不断的延长。小麦进入拔节期后,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受影响的植株可以恢复正常的生长,不再出现病害的症状。播种量对病害发生有一定影响,秋天雨水多,阳光少,当小麦的播种量超过11.5公斤/亩时,播种量越大,病害会发生的越严重。在降雨量正常或少、日照充足的年份,播种量对病害的发生影响基本不大。
小麦花叶病病菌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传播媒介是一种习居于土壤的禾谷多黏菌。该菌是一种小麦根部的专性弱寄生苗。
阴雨低温会造成小麦花叶病的发生,应适时防范。
小麦黄矮病是由病毒侵染后发生的。传毒媒介是蚜虫。其中麦二叉蚜传毒能力最强。一般早播麦田偏重,适期迟播较轻;点播稀植较重,条播密植较轻;阳坡地重,阴坡地轻;旱地重,水浇地轻;路边地头重,精耕细作,小麦长势好的轻;缺肥、缺水、盐碱瘠薄地重。小麦黄矮病轻重主要是由麦蚜虫口密度所决定的,与气候因素、耕作栽培条件和毒源等也有一定关系。如上年10月的平均气温高,降水量小,当年1、2月的平均气温高,则对麦蚜取食繁殖、传播病毒、安全越冬及早春提早活动等均较有利,这样就容易导致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大发生和流行。
一般情况下,早播多雨少日照连坐等条件都会造成病害大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