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等因素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性最大。病菌最先侵染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菌源充足、连续阴雨天气、小麦正处于扬花期易发生赤霉病。小麦赤霉病生规律是在小麦扬花期遇连续2-3天阴雨天或大雾天,易发生。
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等因素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性最大。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壳在麦桩、麦秆、玉米穗、甘薯等作物残体上越冬越夏,春季气温适宜时产生子囊壳(穗腐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子囊壳成熟后,不断向空中释放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扬花的麦穗上引起发病。宝鸡地区一般在5月上旬可见零星病穗。5月中下旬为病害盛发期。小麦收获后,子囊壳、菌丝体在发病的麦秆和玉米秆的残体上越冬越夏。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的因素,即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和感病期及其吻合程度,其中,气候条件是决定流行与否的主导因素。
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等因素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性最大。
小麦赤霉病开始在个别的小穗上发病,然后沿着主穗轴上下扩展,一直到邻近的小穗。病部褐色或者枯黄色,潮湿时可产生粉红色的霉层,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危害是形成枯白穗,严重时损失可达30%~50%,并影响小麦品质。
小麦赤霉病菌在土表的稻桩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小麦赤霉病在中国南方冬麦区,如长必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为害;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也可流行成灾。尤以多雨潮湿的温带发生严重。一般大流行年病穗率达50-100%,产量损失10-20%,中等发生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