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染循环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稻草、病稻谷上越冬,是第二年病害初次浸染的主要来源。寒地稻作区由于早春温度低,在田间不发生苗瘟,因此,初次浸染的主要来源来自露天堆放的病稻草。当气温上升到15℃以上,湿度又适合时,就能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稻苗发病。黑龙江省稻田叶瘟始见期一般在7月上旬,盛期7月下旬,以后随着叶片的老化而增强抗病力,叶瘟发展逐渐停止。7月末至8月上旬水稻抽穗,病菌孢子又侵入稻穗和稻粒,节瘟、穗颈瘟始见期为8月上旬,盛期在8月中下旬,一直延续到黄熟期停止蔓延。近几年枝梗瘟危害较重,其危害可延续到收获期。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局部地区的稻桩、病谷上越冬,是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源,其中病稻草是主要的。播种带菌种子易引起苗瘟和苗叶瘟。病草除散布越冬分生孢子外,至育秧期间,天气转暖,如遇雨淋,病部能不断产生孢子可持续20余天,特别是堆放在秧田或该田附近的病稻草,常常是引起周围秧苗或成株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秧田和该田发病稻株,病部产生的孢子都可引起再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