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节是栽培食用菌的黄金时期,但常因用料和环境消毒问题导致病害发生,影响产量和效益。掌握以下技巧至关重要。首先,以培养料和覆土的处理为重点。食用菌病害的病原菌多存在于培养料和覆土材料中,因此,除发酵料栽培外,尤其在发病区和老菇棚,应尽量进行熟料栽培。例如,平菇的黄斑病近年普遍发生,但熟料栽培的基本没有造成危害。其次,狠抓场所和环境消毒。许多病原菌自然存在于土壤表面、空气和各种有机体上,特别是老菇房的内壁和床架,会有前一生产季存留下来的病原菌。最简单和经济的环境消毒方法是在阳光下暴晒,可将菇棚盖顶掀起,先晒地面,然后深翻,再暴晒。甲醛、过氧乙酸、硫磺、漂白粉等也是很好的环境消毒剂,且无污染。最后,先采菇后施药。用药物防治时,若不先行采菇,药剂很容易污染菇体,并造成大量残留。因此,药剂防治时,必须做到先采菇,后施药,施药后菇房采取偏干管理,以抑制子实体原基形成。目前使用的杀菌剂残留期一般在14天左右,多数食用菌子实体从原基形成至成熟采收需7天左右,因此,施药后8天方可采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