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1-09-09 22:29

龙陵县勐糯镇地处龙陵县西南部,属怒江流域低热河谷亚热带气候,具有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属于边缘热带干旱河谷燥热区,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由于温光条件相对较好,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多,其中水稻是当地主栽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1.3hm2。近年来,随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当地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影响。摸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及流行情况,采用有效防治措施,对保证当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1龙陵县勐糯镇水稻生产的自然气候特点

龙陵县勐糯镇有国土面积20km2,最高海拔1720m,最低海拔600m,稻区海拔600~1100m,年平均气温20.6℃,≥10℃的活动积温8500℃,最冷月均温12.9℃,极端最低温2.5℃,极端最高温41℃,全年无霜期360d,年降雨量1200mm,年日照时数2457h,年相对湿度75%,具有热量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相对湿度低的特点。土壤为砾质粘壤土、大燥红土,土层深厚,PH值5.5~6,有机质含量2.53~2.54%,碱解氮10.95~12.65mg/100g,速效磷0.527~0.824mg/100g,速效钾15.612~20.249mg/100g。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

勐糯镇于2010年发现有小面积发生,对产量影响不突出。2011年大面积暴发,发生面积400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7%,使水稻产量平均损失率达15%,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勐连坝张志强家,产量损失率达75%。通过2012~2013年试验防治,产量损失率分别是6%和3.5%,起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症状

发病植株明显矮缩,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叶色深绿,剑叶或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叶背及茎秆表面有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的瘤状突起,早期是乳白色,后期是褐黑色;病株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该病在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均可发生。

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

4.1病毒初侵染源

一是越冬虫源的带毒白背飞虱、田间自发生及再生带毒水稻苗、杂草等。二是由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

4.2田间发生趋势与发病特点

该病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隐蔽等特点。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及越冬毒源大量的积累,病害逐年加重。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水稻危险生育期是否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田块间发病差异非常大。

5防治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通过治虫达到防病目的的综合防控策略。通过切断毒源、治虫防病、选用抗(耐)病良种、化学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及采取应及补救措施等防治技术。

5.1切断毒源

清除稻田周边杂草,减少白背飞虱的寄主和毒源;收割早稻时要随割随挑,不要将稻草堆放地稻田里,尽量挑走,减少稻草还田,如需要还田的要埋好稻草,防止带毒飞虱进入晚稻田;抓好冬防,晚稻收割后要冬犁晒田,清除再生稻和田边、沟边杂草。

5.2治虫防病

5.2.1采用防虫网覆盖育秧

在播种后用40目聚乙烯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阻止稻飞虱迁飞到秧苗是传毒为害。秧田应远离感病稻田和玉米田。

5.2.2施送嫁药

秧苗移栽前3~5d,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g加20%病毒A50对水60kg喷施,或移栽时用25%吡蚜酮300~350倍液浸秧。

5.2.3大田治虱防矮

秧苗移栽到大田后7~10d用药1次,5~10d后再用药1次,采取速效(速杀性好)药剂与长效(持效期长)药剂相结合的防治对策,防治药剂应交替轮流选用高效对口单剂,每亩可用80%敌敌畏EC15mL加10%吡虫啉WP20g加20%病毒A50g,或48%毒死蜱EC80mL加25%噻嗪酮20g加20%病毒A50g,或20%阿维?毒死蜱EC100mL加10%吡蚜酮20g加20%病毒A50g,或51%毒吡EC50mL加20%病毒A50g等兑水60~75kg水均匀喷雾。喷药时尽量对准稻丛基部,田间保持3~5cm水层。

5.3加强田间管理

5.3.1加强大田肥水管理

对发病田要及时排水晒田,适当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避免重施氮肥,增强水稻抗病抗虫能力。

5.3.2加强田间检查

当大田已经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移栽到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尿素,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