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荔枝内的驻虫?

发布日期:2017-05-22 20:39
问:
如何防治荔枝内的驻虫?

蛀食荔枝果实的害虫主要是荔枝蒂蛀虫,属鳞翅目,细蛾科。

1、危害特点

该虫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花穗和嫩梢幼叶。果实膨大期蛀食果核,导致落果。果实发育后期(着色后),种核坚硬,不能入侵,则仅在果蒂危害,遗留虫粪,影响果实品质;危害花穗、新梢则多钻蛀嫩茎近顶端和嫩叶中脉,被害叶日后表现中脉变褐,表皮破裂;花穗和梢轴受害,顶端枯死,但常不易觉察。

2、形态特征

(1)成虫:成虫体小形如蚊,体长4-5毫米,展翅9-11毫米,全体灰黑色,腹部腹面白色,触角丝状,约为体长的1.5倍。前翅灰黑色、狭长,从后缘中部至外缘的缘毛甚长,亦灰黑色,并拢于体背时,左右前翅翅面两度曲折的白色条纹相接呈“爻”字纹,后翅灰黑色,细长如剑,后缘中部的缘毛甚长,约为翅宽4倍。前翅最末端的橙黄色区有三个银白色光泽斑。(2)卵:直径约0.3-0.4毫米,椭圆形。卵壳上有刻纹,三角形至六边形不等,有微突,纵向排列成约10列。初产下的卵淡黄色,后转为橙黄色。(3)幼虫:圆筒形,乳白色。老熟幼虫中后胸背面各有2个肉状突。(4)蛹:初化蛹时淡绿色,后转为黄褐色,近羽化时为灰黑色,头部有1个三角形突起的破茧器。茧扁平椭圆形,白色透明,结于叶上,多在叶背。

3、发生规律

发生世代多,世代重叠。成虫昼伏夜出,多在羽化后第三天早晨交尾,产卵前期多为4天,产卵活动在晚上,产卵盛期在交尾后3-5天。果实期主要产卵于荔枝果实龟裂片缝间,1果可着卵1-3粒。幼虫孵化多自卵壳底面蛀入果内。一年中虫口消长有徒升陡降现象。具体表现为花果期陡升,采果后陡降。果实越接近成熟受害越严重,如不防治,树上果蛀果率一般为27.6-42.10%,最高达58.5%。

4、防治方法

由于蒂蛀虫的种群数量有随果实发育至采后陡升陡降的特点;生活习性上幼虫又有孵化是从卵壳底面直接蛀入核内一直生活至老熟,不转果,难以触杀的难点,因此防治上重点在果期世代,化学防治重点在产卵前的成虫。采果后,种群繁殖力下降,天敌自然控制作用高,一般不宜使用药剂防治,以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杀伤果园天敌种群,引发其它次要害虫的发生危害。具体措施如下:

(1)农业技术:适时攻放秋梢、控冬梢,短截早熟品种三月红、妃子笑、黑叶等花穗,可减少越冬虫源。

(2)物理防治:套袋法,近年栽培上用无纺布套袋妃子笑、三月红、黑叶等品种的果穗,有提高品质、果壳着色之效,可结合防治病虫减少春后虫源,具体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喷布防蛀蒂虫及防霜疫霉农药再套袋,既保果又减少虫源扩散。但对糯米糍品种不适用,会增加酸度及裂果。

(3)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的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灭幼脲1000-2000倍液,或混合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印楝乳油、桉叶乙醇提取物对产卵有避忌作用;生物农药BT(苏云金杆菌)按出厂产品含菌量指导稀释浓度。还可以用5%高效灭百可1500-2000倍液,或25%杀虫双500倍混合90%结晶敌百虫800倍,或5%百树得1500倍加杀虫双600倍液等喷雾防治,根据预测预报在成虫羽化期产卵前的午后、傍晚重点喷布果穗及其附近枝叶,均有良好保果效果,对天敌影响很小,对人畜、寄生性天敌也小。菊酯类及高效剧毒的有机磷制剂杀虫效果虽高但对天敌杀伤大,不宜选用。除荔枝蒂蛀虫蛀果为害外,还有小灰蝶、黑点褐卷蛾等多种蛀果虫,但发生量较少,在防治荔枝蒂蛀虫时可用药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