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8-09-11 16:03

甘薯茎线虫又称糠心病、空心病等,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我国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在我国南北各薯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尤以鲁、冀、京、苏、豫等省区发生最为严重,该病可危害地下薯块和地上茎蔓,造成烂种死苗,一般可减产10%~50%,严重的可造成绝产,为甘薯的三大病害之一。一、发病症状甘薯茎线虫病主要危害薯块、茎蔓和蔓苗,致茎蔓、薯块发育不良、短小或畸形,严重的枯死。苗期染病出苗率底,苗短小发黄,纵剖茎基部,内无褐色空隙,剪断后不流白浆或很少。后期染病表皮破裂成小口,髓部出现褐色干腐状,剪开无白浆。茎蔓染病,主蔓基部拐子上表皮出现黄褐色裂纹,后渐成褐色,髓部成白色干腐,严重的茎蔓短,叶变黄或主蔓枯死。根部染病表皮坏疽或开裂,块根染病因侵染源不同,出现糠心型、裂皮型及混合型三种症状:糠心型薯苗、种薯带有线虫,线虫从病秧拐子侵入到块根,从块根顶端发病,后逐渐向下部及四周扩展,先呈棉絮状白色糠道,后变成褐色糠心,重量轻;裂皮型主要有土壤传染,线虫用吻针破薯块外表皮,钻入内部危害,开始外皮褐色变青,有的稍凹或生小裂口,皮下组织变褐发虚,最后皮层变为暗紫色多龟裂,内部呈褐色干腐状;混合型则糠心型和裂皮型兼而有之,既发生糠心,也出现裂皮。

二、病源甘薯茎线虫病有甘薯茎线虫引起的,该虫属于侧尾口线虫亚纲。垫刃线虫目、垫刃线虫目科。该虫一生有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成虫为雌、雄同形,白色细长蠕虫状,但雌虫较雄虫略大。甘薯茎线虫仅能寄生和危害甘薯,该虫抗逆性特强,耐热、耐寒、耐旱、耐饥、耐涝、抗药性强2~30℃为活动温度,最活跃温度为26℃,大量繁殖和侵害主要在春秋两季。一年发生多代,高于7℃即可产卵和孵化,25~30℃最为适宜,以卵幼虫和成虫越冬,以幼虫为主,在土壤中呈休眠状态,主要活动在10~15厘米土层,在田间土壤中可存活3~5年。

三、传播途径及发生规律甘薯茎线虫病主要通过带病薯块、薯苗、粪肥、土壤、田间作业等方式传播。线虫以幼虫或成虫在土壤中越冬,从薯块附着点侵入,延髓或皮层向上运动。带有茎线虫薯秧栽插到大田后,茎线虫随着传入土壤,但主要留在薯苗内活动,到结新薯后再钻入。在土壤内的茎线虫可在栽植后12小时侵入幼苗,从根表皮或小薯块表皮上自然孔口或伤口直接以吻针刺孔侵入。

甘薯茎线虫的发生一般春薯重于夏薯,连作重于轮作,旱薄地重于肥水地,阴坡地重于阳坡地,丘陵旱地和沙质壤土发病最重。不同的品种其发病程度不同。

四、综合防治技术

甘薯茎线虫的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以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为主,同时做好农业综合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和减轻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

1、选用抗病品种

筛选抗病品种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有效途径,是综合防治的主体。现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抗病品种主要有鲁薯3号、鲁薯7号、济薯10号、苏薯4号等品种。

2、农业综合防治,消灭虫源在育苗、栽插及收获时,将带病薯块、薯苗、病残体集中在闲地上晒干后烧毁;合理轮作;与烟草、棉花、花生、小麦、玉米等作物轮作,一般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可有效的控制茎线虫的危害;培育无病薯苗,可有效的减轻大田危害程度;使用净肥,不用带病土垫畜圈,不用病薯及薯秧等做饲料,防止茎线虫病通过牲畜消化道进入粪肥传播;改春薯为夏薯;以避开茎线虫繁殖的适宜温度减轻其危害。

3、化学药剂防治以甲基异柳磷、辛硫磷及茎线灵等药剂防效较好,且无药害,对人畜安全。可以用40%的甲基异柳磷、或50%的辛硫磷对成2000~3000倍液,栽插时穴浇0.5公斤;或用0.5公斤的40%甲基异柳磷对成干细土150公斤,栽插时施入穴内;每667米2用5%的茎线灵颗粒剂1~1.5公斤撒在薯秧茎部,然后浇水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