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无公害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18-12-15 01:06

一、优选栽培场所和原料

1.场所:环境空气清新,水源卫生、方便,场地周围清洁,远离(100米)畜禽圈舍、公路干线等污染源。生产场地采取翻土、晒白、灌水等措施进行消毒。

2.培养料:选择无霉变、无雨淋、无害虫、不结团,富含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棉籽壳、玉米芯、黄豆秸等作主料,麸皮、玉米面作辅料。原料在收获前1个月不能施用高残毒农药,重金属含量不能超标。

二、技术规范

1.确定栽培期

根据市场和当地气温条件,选温型适宜品种、播期。秋冬栽培(8月下旬~9月上旬)选广温或低温型,夏季4月下旬栽选耐高温、抗病虫型品种。

2.环境消毒

栽培前3~6天覆菇棚,用敌敌畏100倍加多菌灵500倍液,棚内外喷雾,闭棚24小时以上。

3栽培袋

选用厚0.010~0.015毫米、宽25~30厘米的聚乙烯塑料专用筒料,截成40~60厘米长的料筒备用。

4.培养料配制及发酵

配方:麦草糠81%、麸皮10%、玉米粉4%、钙镁磷肥2%,石膏粉1%、石灰2%;麦草糠40%、棉花壳52%、麸皮5%、钙镁磷肥1%、石灰2%;玉米芯80%、麸皮11%、玉米粉4%、钙镁磷肥2%、石膏粉1%、石灰2%。

拌料:将各种原料按比例备好后,依其性质按顺序加入拌匀,易溶于水的辅料可先溶于水中,再将此溶液拌入料中,然后将料水拌匀。料水比1∶1.4,含水量达60%~65%。

发酵:将拌匀后的培养料堆成宽1~1.3米,高1~1.5米长度不限的料堆进行高温发酵,堆料表面要稍加拍平后用木棒隔30厘米从堆顶直达底部打透气孔,以里通气发酵。盖塑料膜,下部留出缝隙。当料堆25厘米深处温度超过50℃以上时,第一次翻堆。当料堆25厘米深处温度再次达到60~70℃时,每天翻堆1次,每次翻堆后打通气孔,并加盖塑料膜,全部发酵过程历时6~8天,翻堆3~4次即可,结束发酵,散堆降温,调节pH值7~8后就可装袋。

5.装袋

先在袋的上半截内装上10厘米厚的培养料,压实撒上一层菌种,再装上一层培养料,再撒上一层菌种,轻压菌种使菌种与培养料紧密接触,捆扎袋口。然后将袋倒过来装另一头,先撒一层菌种,再装一层培养料,依次顺序装至袋口。压实,捆扎袋口。接种量一般为干料的10%~15%,靠近袋口处要多撒一些菌种,使平菇菌丝优先生长,杂菌就难以滋生。料要尽量装实,以手托中央,菌袋不变形为宜。

6.发菌期管理

将装好的菌袋移入培养室,避光发菌。接种3天后结合检查杂菌选用拇指粗的木棒,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从菌袋一头穿透到另一头打通气孔,以利正常发菌。菌袋可根据发菌期的气温不同堆积不同的层数,菌袋内温度保持在20~24℃,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发菌期每隔7天翻堆1次,结合翻堆检查杂菌,并及时处理。培养30天左右,菌丝布满全料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7.加强出菇管理

这时应将塑料袋口放松或打开。棚内增加湿度,提高昼夜温差。切忌直接向子实体喷水,以免造成烂蕾死菇,如发现袋内有积水,要立即倒掉。为达到保湿目的,可在地上或四周墙壁喷水,使棚内湿度达到90%左右。大棚内视温度高低进行通风。若棚内温度超过25℃,中午通风。温度低,早晚通风。通风一般在棚两头及侧边进行。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通过通风,二氧化碳仍排不出去,影响出菇或出现畸形菇的,可在棚内低处安一烟筒,将二氧化碳排出。

8.采收期管理

当菌盖颜色由深变浅,下凹部有白色草状物,菌盖边缘开始上卷,孢子尚未大量散发时,即达七八成熟,为采收适期。采收完头潮菇后,若袋内水分不足,可去掉两端老菌丝和残留菇蕾,用清水浸泡8~12小时。若袋内营养不足,可添加营养液进行浸泡。

9.病虫害防治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法。提倡生物防治:培养料配制可采用植物抑霉剂和植物农药,如中药材紫苏、菊科植物除虫菊、木本油料植物菜籽饼等制成的植物农药杀虫治螨。用寄生性线虫来防治蚤蝇、瘿蚊和眼菌蚊等。实行物理防治:栽培场所采用30瓦紫外线灯照射或臭氧灭菌器消毒杀菌。安装黑光灯诱杀蚊、蝇、虫蝉等昆虫。对菇场进出口和通气口安装纱窗、纱门,以防害虫飞入。经常保持环境卫生,撒生石灰粉消毒。严格科学用药,坚持以防为主,在确需使用化学农药时,须选用施保功、锐劲持、克霉灵等已在食用菌上获得登记的农药。

10.加强产品质量检测

这是保证生产无公害平菇的重要环节。采收后的鲜菇首先要去除料根和杂质,然后按照无公害食用菌产品质量检测规则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按照无公害的包装要求进行包装,并张贴无公害标志,送去销售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