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常见的四种病

发布日期:2019-06-30 17:42

由于气候、土壤、水稻品种、施肥等因素,水稻病害时有发生,而苗期主要病害有恶苗病、立枯病、青枯病、恶苗病和棉腐病。

立枯病:此病属于真菌性苗期病害。一般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气候失常(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苗期管理不当(土壤黏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过厚),种子受伤、受冻、浸种过长、活力差等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

症状:秧苗枯黄卷缩,茎基部有红褐色病斑,逐渐枯萎烂死,用手拔苗时,茎基部与根脱离,容易拔断,最先是一簇一簇发病,农民称其为“麻雀窝”或“圈圈病”,逐渐波及整个苗床。后期受害主要表现心叶枯萎卷缩,茎基部软化腐烂,全株变黄色、枯死,病苗基部多生有红褐色霉状物。防治措施:①床土要调酸,主要是使用调酸、消毒、杀菌壮秧剂达到调酸、消毒、杀菌作用。②苗床发病时,可在一叶一心时期,用PH值4.0~4.5酸水,配合土壤杀菌剂,各喷施一次,或在播种前,直接把药剂和壮秧剂拌在一起(按说明用量)拌土,再进行播种,可达到前期预防的作用。

青枯病:在春季育苗期间,遇突然低温,而后马上升温,秧田又不能及时灌水的情况下发生,稻苗体内蒸腾和吸水作用失去平衡,造成生理失调,引起的生理障碍性病害。

症状:稻苗心叶卷筒状,叶片卷成针形,叶色发青,秧苗呈黄褐色萎蔫而枯死,茎基部无褐色病斑,用手拔苗时,可连根拔起,苗床中间(过密处)发病重,呈现不规则一簇一簇死苗现象。防治措施:①此病主要掌握催芽技术和加强苗床管理,催芽温度严格控制,稻芽催芽要整齐粗状,不可过长。②播种密度适当,覆土不能太厚,早炼苗,秧苗一叶一心期开始通风练苗,一般晴天9~10时开始通风,14~15时闭膜保温。插秧前3~5天可以昼夜通风或撤下棚膜。

恶苗病:这种病害就是农民平时所说的“公稻子”,是危害较重的苗期病害,发生严重时,个别品种发病率高达50%,使田间基本苗数大减,影响产量。症状:水稻发生恶苗病后,最典型症状就是徒长型恶苗,在秧田、本田都可以看到,播种后不久,就出现病株颜色淡黄,生长细长瘦弱,常枯萎死亡,没有枯死的病苗也会比健苗高出l/3,叶和叶鞘都细长,并且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差。在本田,插秧后病株仍生长较快,节间明显伸长,节上并且出现倒生根,植株颜色较淡,叶片较正常植株窄,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状物,后期会变成淡红色,有的时候会出现黑色的小点。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也较小,并且谷粒也很少,或者根本不结实,生育后期病菌可侵染稻粒表面,在谷粒表面形成浅红色霉层。防治措施:①由于恶苗病主要是以种子传播的,所以在选种时要选用无病种子,具体措施是:不要在发病田及发病田附近的稻田留种,要到正规单位去购种。②严格进行种子消毒、浸种,药液浸种时必须注意的是液面一定要高出种子层面15~20厘米。而且药量要足:浸种时间要达到7天,要多翻动。③不管是在秧田还是本田,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防止扩大侵染。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能随便乱扔,可集中高温堆沤,严重的火烧。

绵腐病:水稻秧苗期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绵腐病多发生在3叶期前长期淹水的湿润秧田。播种后遇低于10℃以下的低温,秧苗根系活力减退,吸水吸肥能力下降,引起根系生长缓慢,秧苗抗性下降,病菌便乘虚而入,浸染秧苗,造成烂秧。秧苗3叶期前后,气温愈低,持续的时间愈长,烂秧就愈严重。稻苗幼芽长到1.5厘米长时最易发生此病。

症状:水稻播种后,病菌侵染幼芽,7天左右显症,起初在颖壳破口或幼芽基产生乳白色胶状物,随后向四周放射长出白色絮状菌丝体或幼芽枯死。秧田初期为点片发生发生,若遇低温绵雨或厢面秧板长期淹水,病害会迅速扩散,造成全田性死苗。防治措施:加强水分管理:湿润育秧播种后至现芽前,秧田厢面保持湿润,不能过早上水至厢面,遇低温下雨天短时灌水护芽。一叶展开后可适当灌浅水,2~3叶期以保温防寒为主,要浅水勤灌。寒潮来临要灌“拦腰水”护苗,冷空气过后转为正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