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要点

发布日期:2019-11-25 16:57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近年来,由于油茶良种成功选育,茶油市场看好,茶油加工水平提升,油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发展油茶产业,既能保障我国粮油安全,又能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油茶病虫害是影响油茶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油茶速生丰产,做好油茶病虫害防治工作,是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现介绍我市油茶6种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要点,以供参考。

一、油茶病害

1、油茶炭疽病。是油茶林中最主要病害,在油茶栽培区普遍发生。病害发生后,引起严重落果、落蕾、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各地油茶常年因该病减产10-30%,重病区可达40-50%。油茶果实被炭疽病菌侵染后,种子的含油量降低50%左右。炭疽病是影响油茶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症状特点:危害油茶果实、枝梢、叶片。果实上的典型病斑为黑褐色或棕褐色圆斑。初期,果面上出现红褐色小点,后扩大,变为褐色至黑褐色,后期的病斑上轮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露水浸润和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颗粒状、粘质的分生孢子堆。一果可有一至十余个病斑,病斑扩展后可联合。嫩叶病斑多发生在叶间、叶缘,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常有不规则轮状细皱纹,边缘紫红色。老叶病斑下陷,褐色,有时黑褐色,亦常有不规则、较稀轮纹,病斑边缘紫红色。春季嫩梢上病斑多在基部,呈舌状或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夏、秋季以树基、树干、大枝上不定芽萌发梢的病斑占多数,症状同上,部位以中部居多。在2、3年生枝条上病斑为梭形、下陷的溃疡斑。大枝和树干上为轮枝状大型病斑,由外向内逐层下陷,木质部灰黑色。

影响发病的因素:林内湿度大的中等密度林内,如连季套种高秆作物,有利于病害发展。

防治方法:

(1)在普通油茶林,尤其重病区,选择抗病高产单株,就地繁育,及时推广。

(2)禁止从重病区调种;种子在果壳储藏或播种前,用0.2%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

(3)冬季之早春前,剪除病枝与带有病蕾、病幼果的小枝至病部以下1.5寸处;摘除病叶、病果。刮治大枝和干部病斑。刮口和工具经0.1%升汞水或75%酒精消毒,伤口涂敷波尔多液保护。

(4)结合抚育,抹除枝干上不定芽,剪除不定芽萌发梢。

(5)根据当地可能条件,喷药保护。一般在早春新梢生长后,喷洒1%波尔多液进行保护。6—9月果病盛发期,每半月喷一次1%波尔多液。此外,用50%多菌灵或50%特布津500倍液于10月底至11月初和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各喷一次,可减少病果率60%以上。

另外,近年来试验发现扑菌清、叶斑净和宝宁防治效果较好。

2、油茶软腐病。又名油茶落叶病,油茶产区都有发生,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安徽省森林植物检疫补充检疫对象。

症状特点:油茶软腐病主要危害油茶叶、芽和果实。病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也可在叶片任何部位发生。病斑初呈半圆形或圆形,水渍状,在阴雨潮湿时,迅速扩展为黄色或黄褐色不规则的大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仅剩表皮,2-3天内病叶即可脱落。后期病斑上散生土黄色粒状物,在放大镜下呈白色钮扣状,是此病的明显特征。有时染病叶片也能悬挂在树梢上越冬。芽或嫩叶感病后,即可枯黄腐烂而死。果实发病后造成大量裂果和落果。干旱高温时,病斑开裂,裂口不齐,有纵裂、横裂或纵横开裂,后脱落。果实自发病到脱落,约经2-4周,一般自7月份开始落果,直至采收时仍有脱落。

影响发病的因素:油茶软腐病的流行与温湿度,立地条件,茶林的密度和郁闭度有密切关系。茶林密度和郁闭度大的林区容易发病,山凹、阴坡或排水不良以及抚育管理粗放的油茶林或苗圃容易发。

防治方法:

(1)营林措施。密度过大的油茶林要及时整枝修剪或疏伐,使林内通风透光良好。冬季清除病叶、病果,消灭越冬病原。苗圃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并加强管理。

(2)化学防治。发病时喷洒1:1:12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水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第一次喷药在春梢展叶后进行,以保护春梢叶片。雨水多、病情重的林份,5月中旬到6月中旬再喷1—2次,间隔20天左右。

3、油茶煤污病。又称煤病或烟煤病,油茶产区都有分布。茶林受害轻的影响油茶树生长,并造成落花落果,降低茶籽的产量和品质,重的枝枯叶落,终至全株枯死。

症状特点:受害油茶树枝叶上产生黑色煤尘状菌苔。叶上菌苔最初常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然后逐步扩及全叶以至叶的背面,并且逐渐增厚,厚度可达0.5毫米。菌苔表面粗糙,或呈绒毯状。在病菌分生孢子器盛发阶段,可见密生的鬃毛状突起物,高可达1毫米。在缺乏营养或环境不适的条件下,菌苔收缩干裂,可自叶面剥离。小枝上菌苔形态相同。有的煤污病的菌苔,初在叶正面呈黑色圆形霉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互相汇合覆盖整个叶面。

影响发病的因素:煤炱菌是植物枝叶表面的腐生物,由于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使植物受害。它们主要以蚧类、蚜虫、粉虱等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有时也可利用植物本身的分泌物。因此,在这些害虫为害的林分中,常同时发生煤污病。油茶煤污病经常流行于海拔300一600米的林分中,低山丘陵地区虽也常有发生,但一般不很严重。此外,林分密度过大以及处于阴坡和山窝等处的林分也较易发病。

防治方法:

(1)营林措施。油茶煤污病的防治首先应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及时间伐和修枝,保持适当的密度,使林内通风透光,既有利于开花坐果,又可减轻发病程度。初开始发病林分,诱病昆虫和煤污病大都出现在个别或局部枝叶上,可及早除去这些病虫枝叶加以烧毁,以免扩散蔓延。

(2)化学防治。发病后,喷施石硫合剂,夏季用波美0.5-1度液,冬季用波美3-5度液,对煤污病有良好灭杀效果,但对蚧类害虫的效果稍差。如蚧类发生严重,可喷松碱合剂12-20倍液。

二、虫害

1、油茶毒蛾。又名油茶毛虫、毛辣虫、茶辣子,油茶产区均有分布。

为害情况:幼虫取食叶片,吃光后也取食嫩树皮和幼果等,使油茶枯死或大量减产。

形态特征:雌蛾体长10-13毫米,全体黄褐色,雄蛾体长7毫米,全体黑褐色。卵乳黄色,球形。卵块外有黄色茸毛覆盖。幼虫体长11-20毫米。第4-11节两侧各有黑瘤突起两对,背上一对较大,瘤上簇生黄色毒毛。

生活习性:安徽1年2代,以卵越冬。幼虫常聚集为害,在树干附近土中或在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产卵在叶背中脉附近,覆有乳黄色绒毛。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越冬卵期结合茶籽收摘进行人工摘卵。此外,进行油茶抚育、蛹期垦复也有一定效果。

(2)生物防治。4月中、下旬每亩用1.5-2万亿白僵菌孢子喷雾或含孢量100亿/g白僵菌原粉lkg喷粉防治幼虫。

(3)化学防治。4月底5月初、7月底8月初,可用0.2%阿维菌素2500-3000倍液进行防治;烟草水防治:烟草叶0.5kg,加水30kg或烟筋0.5kg加水10kg,浸一天,用时加1-2斤生石灰喷洒;用肥皂水浸泡幼虫,将肥皂或棉油皂切成薄片,用少量水煮溶,加水(不能用井水)配成150~200倍液,将有虫枝叶浸入肥皂水内,随即取出,杀虫率可达100%。

2、油茶尺蠖。又名相思叶尺蝶、量尺虫、吊丝虫,是油茶的主要害虫。各油茶产区均有发生。

为害情况:危害叶片,为害严重时,常吃光叶片,造成落果。如连续受害二、三年,则全株枯死。大发生时可将成片油茶树叶吃光,受害部形似火烧,造成果实早落。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18毫米,灰褐色。幼虫体长可达54毫米,黄色,杂生黑褐色斑点,头顶有显著的三角形凹陷。蛹棕黑色,椭圆形,头顶两侧具有刻纹的耳状突起2个。

生活习性:1年1代,以蛹在茶蔸附近疏松潮湿土面及枯技落叶层中越冬,翌年2、3月成虫羽化。成虫于3月上旬开始产卵于枝干上,至4月中旬孵化,幼虫6月上旬开始陆续入土化蛹。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①挖蛹。油茶尺蛾蛹期长达8个月,可在秋、冬季结合复垦挖蛹,把翻出土面的蛹直接杀死,被翻入土内的蛹不易羽化出土。②培土埋蛹。蛹多分布在树蔸附近,未经复垦的茶山可采取盖上16.5-23cm厚的土,用锄打紧,使成虫羽化后不能出土。③捕蛾刮卵。成虫飞翔力弱,易于捕捉;卵产在树枝的干阴凹面,粘附不紧,容易刮下。④捕捉幼虫。4-6龄幼虫抗药力强,药杀效果差,可人工捕捉。

(2)生物防治。用苏云金杆菌含孢子数0.5亿-1.0亿/ml的菌液防治3-4龄幼虫;用松毛虫杆菌含孢子数0.5亿-0.7亿/ml的菌液防治4龄幼虫。

(3)化学防治。幼龄幼虫期可喷洒阿维菌素、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鱼藤精300-400倍液进行防治。

3、油茶象。又名茶籽象鼻虫,是为害油茶籽实的主要害虫。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省。

危害情况:成虫和幼虫均为害茶籽,但以幼虫蛀害较严重,造成落果,并引起油茶炭疽病,为害籽仁,使油茶严重减产。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1毫米,黑色。卵黄白色,长椭圆形,一端稍尖。幼虫体长10-20毫米,多为金黄色。蛹长9-11毫米,黄白色。

生活习性:一般2年1代,跨三个年度,世代重迭。成虫喜荫,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营林措施。一是选择抗虫较强的早熟品种和迟熟类型的紫红球、紫红桃等为籽种,并培育新的抗虫品种;二是冬挖夏铲,林粮间作,修枝抚育,以降低虫口密度,减轻为害。

(2)物理防治。一是定期收集落果,以消灭大量幼虫;二是在成虫发生盛期,用盆或瓶盛置糖醋液,诱杀成虫;三是摘收的茶果堆放在水泥晒场上,幼虫出果后因不能入土而自然死亡。也可堆放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幼虫出果入土,第2年放水灌田,也可淹死幼虫。

(3)生物防治。在高温高湿的6月用白僵菌防治成虫。

(4)化学防治。在4-7月成虫盛发期,用绿色威雷200-300倍液于成虫羽化前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