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粉病及其综合防治

发布日期:2017-12-12 17:32

玉米黑粉病又名“乌霉”和“瘤黑粉病”,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

症状特点:黑粉病从幼苗到成株各个器官都能感病,具有分生能力的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叶片、茎秆、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瘤状物。初为白色或浅紫色,逐渐变成灰色,后期变黑灰色。菌瘿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

危害:近两年因天气干旱,雨热反常,玉米黑粉病的发生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常年发生率在5%~10%。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玉米发病面积在2700万亩。一般病田病株率达20%~30%,平均减产10%~30%。

发病的环境条件:雨水多和湿度过大有利于发病;低温、干旱、少雨的地方,土壤中的冬孢子存活率高,存活时间长,发病重,因为微雨、夜露就可以满足黑粉病孢子的萌发和侵染需要。

玉米在全生育期都可以感染黑粉病,尤其以抽雄期前后,天气干旱,植物抗病力弱,易感黑粉病。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旱湿交替出现,延长染病期,易发病。

过度密植或灌溉的间隔时间长,造成水分时缺时足,以及偏施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而使病害发生较重。

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

防治此病采用控制减少菌源,选用抗病良种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的病残株,带出田外深埋,以减少菌源,防止再侵染;实行秋翻地、深翻土地,把散落在地表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施用腐熟厩肥;轮作、倒茬,重病地段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与大豆等其他作物倒茬种植。

2.化学防治。在玉米出苗前对地表喷施有杀菌作用的除锈剂;可用15%粉锈宁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4%;在玉米快抽穗时,用1%的波尔多液喷雾,有一定保护作用;在玉米抽穗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可以减轻黑粉病的再侵染。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在抽雄前后易感病阶段必须保证水分供应充足,以及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均可减轻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