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是黄瓜的最重要的常发性病害,俗称“黑毛”“跑马干”等。防治不力会造成严重损失。该病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冬瓜、丝瓜等。
症状霜霉病仅为害叶片。幼苗出土后,子叶即可染病,出现褪绿色不规则形小斑点,渐变黄褐色。叶片染病,叶缘或叶背出现水渍状不规则形斑。随病情发展,病部褪绿变为黄褐色。由于病斑的发展受叶脉限制而成为多角形。早晨露水未干时,病斑周围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背面有黑色霉层。病情严重时,病斑互相连结在一起,致病叶枯死。
病原Pseudoperonosporacubeneis(Berketcort)Rostuv真菌,属鞭毛菌亚门,古巴假霜霉。孢子囊产生、萌发的适宜温度15~22℃,湿度83%以上。只有叶面结露3小时以上孢子囊才会完成萌发和侵染,才可致病。
发病特点由于病原菌只能在活体寄主上存活,经风雨传播。在保护地、露地周年种植情况下,交替侵染、越冬越夏。病害发生、流行的适宜温度20~24℃。温度低于15℃,高于30℃,病害发生受到抑制。高湿(相对湿度85%以上)棚内有结露,叶面有水滴、水膜,是该病传播、流行的关键。该病主要侵染功能叶片,而嫩叶、老叶受害较轻,因之发病多从植株的中下部位开始,并渐向上发展。该病发生多从根瓜期始,即黄瓜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期。此时,施药防治最为有利。天气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多阴雨、少光照的天气以及地势低洼、浇水过多、过勤、种植过密的地块,均有利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并于定植时淘汰病弱苗。
(2)加强水肥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培养壮苗。定植时要浇足底水,以便生长前期控水,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3)生态防治。即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创造利于黄瓜生长,不利病害发生的条件,达到抑制病害、增产增收的目的。具体办法是凌晨放风降湿,日出闭棚增温(据观测每小时温度升高6~7℃,相对湿度下降20%左右)。当温度达28℃时,小放风,32℃时大放风,使最高温度低于35℃。下午大放风,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60%~70%,到半夜温度控制在13℃。若晚上大气最低温度12℃以上,则可整夜放风。阴雨天放风也很重要,但要防止雨水击溅。浇水要选晴天上午进行。浇后,闭棚增温到38~40℃,1小时后放风,更快降低棚间湿度。
(4)药剂防治。发病前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每亩1千克,每9~10天喷1次,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千克,每7~9天熏1次。熏烟于晚上闭棚时始,翌日清晨放风。发病初期选用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霉多克66.8%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5%甲霜灵500倍液、40%乙磷铝250倍液、64%杀毒矾400倍液、48%瑞毒锰锌500倍液、72.2%普力克600~800倍液?喷雾。药剂应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