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白腐病是葡萄生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一种能够引起果实腐烂的病害,在我国葡萄主产区均有发生。北方产区一般年份果实损失率在15%~20%;病害流行年份果实损失率可达60%以上,甚至绝收。为了能够更好的防治该病,本文为大家介绍了葡萄白腐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葡萄白腐病症状
主要侵害果粒和穗轴,也能侵害枝蔓及叶片。
果穗受害,一般先在穗轴或小穗轴上发病,初穗轴发生淡褐色水渍状的不整形病斑,逐渐向果粒蔓延。果粒先在基部变为淡褐色,软腐,后整个果粒呈淡褐色软腐。严重时全穗腐烂,病果极易受震脱落,重病园地面落满一层,这是白腐病发生的最大特点。发病后期,病果渐由褐色变为深褐色,果皮下密生灰白色、略突起的小粒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时,从小粒点中可溢出灰白色黏液,布满果面,使病果呈灰白色腐烂,所以称为白腐病。天气干热时,病穗的穗轴和果梗萎蔫变褐干枯,未脱落的果粒也迅速失水,干缩成有明显棱角呈猪肝色的僵果,悬挂穗上极难脱落。
枝蔓或新梢受害,往往出现在受损伤部位或接近地面的部位发病。最初出现水浸状、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沿纵轴方向发展的长条形病斑,色泽也由浅褐色变为黑褐色,病部稍凹陷,病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点。病斑发展后期,寄主的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纵裂,皮层的肉质腐烂解离,只剩下丝状维管束组织,使病皮呈“披麻状”,病害严重时,病部缢缩,环绕枝干,可使枝蔓枯死或折断,影响植株生长。
叶片发病,先从植株下部近地面的叶片开始,然后逐渐向植株上部蔓延。多在叶尖、叶缘或有损伤的部位形成淡褐色、水渍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并略具同心轮纹,其上散生灰白色至灰黑色小粒点,且以叶脉两边居多。病斑发展后期常常干枯破裂。
葡萄白腐病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地表和土壤中越冬,其中僵果上的分生孢子器越冬能力最强。越冬后的病菌组织于次年春末夏初,温度升高又遇雨后,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及孢子。病菌的分生孢子靠雨滴溅散而传播,风、昆虫及农时操作亦可传播。分生孢子萌发后以芽管对靠近土面的果穗及枝梢进行初侵染,其侵入的途径主要是伤口及果实的蜜腺,有的亦可从较薄的表皮处直接侵入。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又通过雨滴溅散或昆虫媒介传播,在整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的再侵染。病害的潜育期一般5~7d,而抗病品种可长达10d。病菌的分生孢子生活力很强,分生孢子器释放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干的分生孢子器经15年后仍可释放活的分生孢子。高温、高湿和伤口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发病程度与寄主的生育期、环境、栽培方式、组织成熟度及不同的品种抗病性不同等因素密切相关。
葡萄白腐病防治方法
1.清除侵染菌源
生长季节经常检查果园,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穗、病枝蔓,拣净落地病果;秋末埋土防寒前结合修剪,彻底剪除病穗、病蔓,扫净病果、病叶,摘净僵果,集中烧毁或运出园外深埋。发病前用地膜覆盖地面可防治地面病菌侵染果穗。
2.加强栽培管理
在病害经常流行的地区,提倡种植园艺性状好的中抗品种,果园多施有机肥,增强树势;结合绑蔓和疏花疏果,提高结果部位,对地面附近果穗可实施套袋管理,减少病菌侵染机会[5];及时打副梢、摘心,适当疏叶,调节架面枝蔓密度,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注意果园排水,防止雨后积水,及时中耕除草,降低地面湿度;合理调节植株的挂果负荷量。
3.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历年病害初发期决定首次喷药时间,一般应在发病初期前5~6d进行。而后每隔10~15d喷1次,连喷4~5次。如遇大雨,要立即喷药。有效药剂有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还有50%速克灵、80%普诺、70%霉奇洁、50%多丰农、80%炭疽福美、70%甲基硫菌灵、40%福星等均有较好的防效。此外,克菌丹、特克多、白腐灵等药剂,只要适时使用都有较好防治效果。为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要不断更换药剂品种。为控制土面上的病菌,重病果园在发病前应地面撒药灭菌。可用1份福美双、1份硫磺粉、2份碳酸钙,三者混合均匀后,撒在果园土表,撒施量15~30k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