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是全省最典型的干旱贫困县,传统文化积淀较深;农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农业结构单一、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一直是困扰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006年,依托省农牧厅的项目支持,首次在县内引进示范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其明显的抗旱效果和增产潜力深刻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2007年,省上下达示范任务1万亩,实际完成1.73万亩。截至11月底,全县已完成秋覆膜6万亩以上,其被农民接受的程度和几何倍数的推广速度,是历次任何一项新技术无法比拟的。结合通渭县的工作实际,就干旱贫困地区推广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的实践意义,我谈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仅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一、推广效果较好的原因分析
一是显著的抗旱增收效果。近十多年来该技术推广的实践,使广大老百姓已经对地膜半覆盖技术全面理解和掌握。因此,全覆膜展示给农民的保墒增温、秋雨春用、垄面集雨、抑制杂草等科技效果非常直观、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特别是去年上半年全县发生了6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1至5月份全县累计降水量仅为65.6毫米,特别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连续3个月无有效降水。但应用秋覆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种植的玉米,仍然长势喜人、鼓舞人心,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统计,最高亩产735公斤,最低亩产560公斤,平均亩产达到625公斤,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全膜玉米的亩均收入是小麦的3倍多、马铃薯的2倍多,其显著的抗旱增收效果成为不争的事实。二是双重的市场价值属性。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天灾人祸给普通老百姓造成了很深的囤粮情结,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观念根深蒂固,农民对粮食安全的忧患成为结构调整的难点。而玉米既是粮食作物、又是经济作物的双重市场价值属性,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不仅从根本上消除了广大农民无粮不稳的恐慌心理,也降低了一般经济作物受市场供需波动影响及存贮压力等因素所带来的营销风险和价格风险,能够做到进退有余、稳定增收。三是优惠的扶持政策。行政上,省市多次召开现场会等专题会议,全力推动;技术上,各级农业农技部门进行不同覆膜方式、不同施肥方式、不同品种等多项对比试验,不断完善技术规程;政策上,各级政府克服资金困难,最大限度地进行农资补贴,降低农民在新技术推广中的投入成本,减轻生产压力。全面落实一靠科技、二靠政策、三靠投入的农业生产综合配套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应用科技、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践意义
一是有利于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全覆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成功推广,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单位产出,还可在后续产业开发中充分利用玉米秸秆发展养殖业,努力实现以粮促养、以养增肥、以肥生能、沼能综合利用的循环生态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二是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逐步发展现代农业。当前,玉米的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高,可以说全覆膜玉米的推广不仅是顺应自然的选择,也是顺应市场的选择,是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因此,这一产业的发展必将会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经营能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是有利于创新农民的组织形式,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农民与土地的责、权、利问题,充分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格局又成为制约和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农业机械的全面推广、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制约。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涉及到需要统一经营管理的机械利用、品种选择、技术服务以及后续的土地整理和产业深度开发,从而使广大农民开始理性地思考这些问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创新组织形式成为可能,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四是有利于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让政府、干部、农民找到了结合点,农民发自内心地满意和接受,回归了自主经营的主体地位,干部在服务农民中有了成就感,更激发了服务农民的热情,政府在指导三农工作的实践中也实现了新的突破,为进一步转变职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