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标准化作业动因及其发展建议解读

发布日期:2018-10-25 04:23

近年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其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农田效益,而且也为田间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广大农村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生产已势在必行。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农机作业规模化、标准化是关键。实践证明,我国北方目前推广的以免耕播种、深松、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正是农机标准化作业的代表,也表明了农机标准化作业的大势所趋。

一、实施农机标准化作业的动因

农机标准化不仅是农业生产增加产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而且对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机标准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农机标准化将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加快了农机化技术成果的转化,有利于农业生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有序进行。实施农机标准化,将有力推动作物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加快农业机械化、精准化、集约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加强农机标准化,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机标准化作业,特别是高性能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加快农机技术的推广,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机标准化,是保护环境、实现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在农田作业中广泛使用,其性能、质量和使用方法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高标准、高性能作业机械的规范使用,将有效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同时,秸秆还田机械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农田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四)加强农机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大宗农产品在成本、质量和价格等方面丧失了优势,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行农机标准化作业,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一片领域。

二、发展建议

(一)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在保证农机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重视农机具更新标准的制订工作,以实施标准化来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和升级。建立从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到加工等全程机械化技术标准体系,加快不符合环保标准要求的植保机械更新换代步伐,积极配套完善畜牧、园林、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搞好土地流转的组织化工作。因地制宜搞好耕作制度改革,在推广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土地流转,推广统种、统管、统收等生产形式,推行连片种植、连片作业,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同时,拓宽农机作业领域,支持鼓励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跨村、跨乡、跨县乃至跨省作业。

(三)抓好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培育示范样板,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调动他们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机化新技术宣传活动:利用农村集市,组织农机大棚车下乡搞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媒体传播普及农机化新技术知识和信息;结合农机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举办灵活多样的培训班。

(四)加强农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对标准化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稳定和充实农机标准化人员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对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农机标准化作业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全面推进农机标准化。

(五)培育、扶持新型农机合作组织。按照产权界定,股权设置,整章建制规范操作程序,真正使农机服务组织成为投入多元化、产权明晰化、服务市场化、作业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它经营形式,全面提升农机标准化建设和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