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大规模普及和先进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也逐年提升。然而,国内部分耕地质量较差,据统计,我国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约有9100万亩,山地等复杂地形的耕地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66%。这些地区难以使用传统的农业机械进行播种、收获等作业,大大降低了农业耕作及收获的效率,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在这些地区的普及。
山地农用机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山地使用的农业机械相对于平原地区较为落后,专门针对山地使用的农业机械较少。以下是几种山地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
1.中耕机械:山地耕地由于坡度大,全机械化的农用车行进能力和灵活性受限,四轮车的平稳性和通过性差。因此,山地地区耕地多使用两轮手扶式拖拉机悬挂耕地设备进行半自动化作业,需要人工控制行进速度及耕作深度,工作效率低,工作人员体力消耗大。相比之下,平原地区多使用中耕机或较大马力的四轮拖拉机悬挂旋耕设备进行全机械作业。
2.播种机械:山地等地形坡度较大的区域多使用半自动化手扶式播种机,带有一个行进轮,动力由小型柴油机提供,需人工控制方向和平衡,最多一次可同时播种2行,每穴播种一粒或几粒种子。虽然灵活性较好,但工作效率仍较低。
3.收获机械:山地不易进行大型机械化作业。以玉米收获为例,主要使用手扶式单行收获机和手扶式多行割晒机。单行收获机每次只能收获一垄玉米,效率低;割晒机仅能割倒玉米秸秆,无法实现果穗收获、剥皮和集粮工作。而平原地区早已实现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的全机械化作业。
山地农用机械发展方向
我国山地等地形较恶劣的耕地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主要原因是农用机械的底盘结构无法适应较大坡度或复杂地形。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生产适应山地地形的农用机械应成为农机发展的新目标。改进农用机械的底盘结构,使其具有更好通过性、更低重心、更强坡度适应性,将有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在山地地区的普及。
近年来,许多厂家推出了小型履带式农用车,为山区农业机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市场上的履带式农用车形式单一,多用于田间运输,而小型履带式播种机、中耕机等农用机械数量依然稀缺。类似履带式农用机械的发展,有望成为解决山地地区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新出路。
在玉米收获机的发展中,曾提出过不对行收获的概念,将履带式底盘与玉米收获机结合。虽因技术限制尚未普及,但若能将履带式收获机应用于山区地形,进行对行收获,将有效解决复杂地形区域的收获问题。类似结构设计也可应用于其他收获机械以及中耕机和播种机等。
在我国,履带拖拉机的知晓率和保有量较低,但其在牵引力、工作效率、作业质量和适应性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近年来,农业机械展会上频频出现履带式拖拉机,表明其逐渐受到关注。履带式拖拉机重心低、对地抓附力强,具有良好的抗倾倒和抗打滑能力,适合复杂地形作业。
总之,我国山地等地形较恶劣的耕地占比较大,解决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生产问题是农业机械发展的新方向。履带式收获机和履带式拖拉机的应用为这些地区农业机械发展提供了思路。提高复杂地形地区的农业机械化能力,将显著提升我国农作物产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更加均衡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