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的使用与调整

发布日期:2019-04-13 16:36

插秧机的正确调整和使用对于插秧作业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关系,且对于提高工效和延长机件的使用寿命也有影响。不同机型的结构虽有差异,但其调整和使用方法基本相同。

一、插秧机的调整

插秧机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1)保持工作部件的正常技术状态;(2)针对秧苗情况和插秧要求改变工作部件的相应状态,以保证插秧质量;(3)检查和修正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配合尺寸,以保证机器使用可靠。

1.保持工作部件的正常技术状态

秧门、排秧爪、送秧叉等部件的基本状态应保证:

(1)秧门的角铁面应平整,在一条直线上,且左右高低应一致;(2)各排秧爪应各自在一条直线上,且应与秧门平面平行,个别不一致的应用秧爪扳子扳正,无法扳正的应更换;(3)送秧叉应在一条直线上,当送秧叉高低不等时,应校正。

2.针对秧苗情况和插秧要求改变工作部件的状态

要求保证取秧量(每穴苗数)、均匀度、合格率、不勾伤秧、插秧深度等。

(1)取秧量的调整。要满足取秧量的要求,一方面是使秧爪有合适的取秧面积,另一方面是有足够的送秧保证。

拔取苗插秧机配备两种取秧宽度的秧爪,如2Z系列插秧机有宽度为12mm和14mm的秧爪,当秧苗粗壮而又要求苗数多时,换用14mm秧爪。为了获得足够的取秧深度,配合调整秧帘,秧帘调出则取秧量增多,秧帘靠向秧苗则取秧量少。

(2)取秧高度和送秧高度的调整。拔取苗插秧机适应秧苗的根长为10~80mm。因此,要根据秧苗的实际情况调整秧爪的取秧高度和送秧叉的送秧高度。

秧爪到达秧帘位置,沿秧帘方向量度爪尖至秧门表面的距离即为取秧高度。秧爪应在秧根之上进入秧丛梳取秧苗。取秧高度如过低,秧爪取不到秧,产生漏插或均匀度合格率低;取秧高度如过高,则勾、伤秧多。取秧高度采取更换取秧滑道的方法调节,有30mm、40mm、50mm、60mm四种规格换用。

送秧叉上平面离秧箱前座上平面的垂直距离为送秧高度。送秧高度应按秧根长短情况而调整,应使送秧叉推在秧苗的叶鞘基部为合适。送秧高度如果过低,则送秧叉推在秧根处或在秧根之下,会使秧苗上窜,致秧爪抓不到秧,降低均匀度合格率或造成漏插。送秧高度的调整范围为7~12mm。调整方法是改变送秧器角铁架下2个螺栓的高低位置,每个螺栓通过2个调整螺母进行调节。

带土苗插秧机要求培育秧苗的床土厚度为2~3cm,如能保证,则秧爪取秧高度合适。送秧轮在秧箱底板处,要求装秧时秧片要紧贴秧箱。

(3)插秧深度的调整。插秧深度按农艺要求而定,由于秧船在田面下陷的情况不同,故应有一定的调节范围,一般为0~70mm。

3.检查调整秧爪与秧门及秧爪与秧箱侧壁间隙

秧爪与秧门及秧爪与秧箱侧壁的间隙对保证机器的正常工作是很重要的。拔取苗插秧爪与秧门的侧向间隙应为3-4mm。带土苗插秧机分离针与秧门的侧向间隙应为1.25~1.75mm。秧爪与秧箱侧壁的间隙应为2~3mm。分离针与秧箱侧壁的间隙应为1~1.5mm。为保证机构安全运转,带土苗插秧机各栽植部分的安全离合器的分离扭矩应为(49±4.9)N·m。

二、插秧机的使用

插秧机在正式插秧前,经试插符合农艺要求,即可开始插秧。

1.装秧技术要求

栽插拔取苗时,插秧机上配备2人装秧。要求装秧手解秧把快,并抓住秧苗上部,把秧根甩散,在整秧盘上将秧苗墩齐,然后装入秧箱。装秧时,秧根要紧贴秧箱底,使秧苗松紧一致,不能有歪斜架空,秧苗前部要紧贴钢丝帘。经常保持箱内秧苗占秧箱容积的2/3左右。

栽插带土苗时,因一盘秧苗一般能插到机器行走50m以上,所以不必配备装秧手,而由驾驶员兼任添加秧苗手。空秧箱加秧时,应把秧箱移到一头,送秧轮刚开始送秧时加入秧片。秧片要紧贴秧箱,不要在秧门处拱起。压秧杆应与秧片留有5~8mm的间隙。秧箱中秧苗要露出送秧轮之前就应及时加秧。加秧接头处要对齐,不留空隙。

2.驾驶技术要求

要求驾驶员开机直行,靠行间距一致,不压苗,不加大行距,控制地头长度在一个工作幅左右。每块田都要根据宽窄形状考虑行驶路线,使插秧机插不到的面积尽可能减小。

插第一行时,插秧机中线应距田边1.5个工作幅。以后则采取梭式路线行进,每一行插到离田头一个工作幅处不插,开始转弯。最后沿田边走一圈插完,留下田块的4个角人工补秧。

当插到最后一行时,要注意如已插秧苗离田边不足一个工作幅时,应拿去田边几个秧箱内的秧苗,使最后留下一圈刚好为一个工作幅宽。插最后一圈时还应考虑插秧机的出田位置应便于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