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料黑木耳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对策

发布日期:2020-03-11 23:00

食用菌产业是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袋料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达到了1.5亿袋,产值达到了4亿多元,黑木耳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但随着栽培规模的扩大和栽培期的延长,加上异常气候的影响,黑木耳病虫危害越来越重,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农民生产效益参差不齐,平均袋产值为3~4元,差的亏本,最好的袋产值达到9元。笔者对龙泉市黑木耳生产情况进行长期观察和思考,认为造成黑木耳栽培效益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危害。现将袋料黑木耳生产过程发生的主要病虫危害和防治对策总结如下。

1袋料黑木耳生长期间发生的主要病害

1.1生理性病害

1.1.1发菌慢症状:接种后,菌丝虽然萌发,但不吃料或吃料后生长速度很慢。

原因分析:①装袋时间太长或灭菌升温太慢,料袋变酸;②培养料水分太多,或颗粒太小,导致料袋缺氧;③早秋接种温度过高,晚秋接种气温过低;④木屑中含槐、樟等油脂芳香类木屑,或所用的木屑含杀菌剂或油漆等化学物质。

防治措施:①控制每灶灭菌数量在5000袋以内,装袋至灭菌升温100℃时间控制在8h内,气温高时用碳酸钙或石灰将培养料pH调节到7;②科学配制培养基,颗粒粗细搭配,含水量在55%~60%;③选择无芳香味、无油脂,不含杀菌剂、油漆等新鲜的木屑配制培养基。

1.1.2接种块不萌发症状特征:接种后菌种不萌发,几天后接种块布满绿色霉层,培养料内毛霉等杂菌开始蔓延;②菌丝萌发慢,呈很淡的灰白色,菌丝在料内生长纤弱、无力,生长速度缓慢。

原因分析:①菌种处于高温或缺氧的条件下培养,菌丝活力下降,或菌龄太长;②料袋灭菌后没有充分冷却。

防治措施:①选择菌丝纯白,粗壮,在良好的条件下培养,菌龄在35~45d的菌种;②料袋灭菌后料心温度降至28℃以下方可接种。

1.1.3菌丝稀疏症状:菌丝在料内生长纤弱、无力,生长速度缓慢,颜色呈灰白色。

原因分析:①种性退化、菌种老化或菌种在高温或缺氧的条件下培养;②培养料水分偏低,颗粒细,通透性差,酸碱度不适;③培养环境温度过高,通风不好。

防治对策:①菌种选择、培养料配制参照上述防治措施的要求;②长江以南地区安排在9月上、中旬-10月上、中旬接种,使用人工措施控制培养室温度在24~28℃,并加强通风。

1.1.4退菌病症状:发生于菌棒发菌后期或后熟期完成刺孔后。表现为原来浓白菌丝体逐渐变淡,料袋变松软,耳料脱壁、变黄,最后出现黄水。

原因分析:①菌棒培养后期环境温度长时间超过28℃,引起高温烧菌;②菌棒刺孔后,菌丝代谢活动旺盛,菌棒温度大幅度升高,引起高温烧菌。

防治对策:①培养后期环境温度不超过25℃,改耳袋#堆叠为▽堆叠,并加强通风;②选择气温25℃以下时刺孔,刺孔后及时散堆,并进行强通风,或直接排场。

1.1.5干孔病症状:耳袋刺孔后,孔内菌丝不能恢复,大量菌丝枯萎、死亡,刺孔处呈黑点状。

原因分析:耳袋刺孔后直接排场,遇高温、大风等干燥天气,菌丝不能恢复。

防治对策:①选择低温(20℃以下)、阴雨天刺孔;②刺孔后在培养室内恢复7~10d,在气候适宜时排场;③刺孔后直接排场,需采取在畦沟内灌水或在畦床表面喷水的办法提高空间湿度,若菌棒排场后出现连续出现7d以上的高温晴热天气,可采取在离菌棒2m以上高处平行架起一层遮阳网,并朝菌棒喷少量洁净的雾状水保持刺孔口湿润,促使菌丝恢复。

1.1.6袋壁耳症状:菌棒排场后,耳芽和成耳不在刺孔中正常出耳,而是在袋壁下大量形成耳芽,而后受杂菌污染导致菌棒腐烂。

原因分析:①刺孔中菌丝死亡(见干孔症);②料袋装料时过松,造成料、袋脱开;③菌棒培养时受高温或后熟过度,造成料、袋脱开;④排场后温度不适(过高或过低)、外界空气湿度过低。

防治对策:①菌棒培养从前期(28℃以下)到后期(25℃以下)要逐渐降温;②菌棒菌丝满袋后,后熟7~10d,在适宜气候下及时排场;③在20℃以下排场,排场后要通过在畦沟灌水或畦面喷水的方法提高空间湿度,保证耳芽正常诱导。④配制培养基时,保持含水量在55%~60%。

1.2真菌性病害

1.2.1木霉病症状:该病多发生于菌丝培养期,排场期及春季出耳后期的菌棒上。培养期发病表现为在接种口或菌棒内出现绿色点状或斑块状,很快发展成片状,出现绿色霉层;排场期发病表现在早秋气温较高天气排场,菌棒靠近地面底端或下半侧出现块状的绿色霉层,逐渐向中上部蔓延,发生整支菌棒腐烂;春季发病多发生气温升高多雨天气,整支菌棒发生绿色霉层而腐烂。

原因分析:①采用淀粉含量高的稻谷、麦粒或玉米制作的原种转接生产种,生产种培养后期易受到杂菌感染,而使菌种本身带菌;②使用老化或活力弱的菌种生产;③培养料使用棉子壳或大颗粒原辅材料配制,未预湿导致灭菌不彻底;④生产场所、灭菌场所、冷却场所、接种场所、培养场所病菌基数高,通过空气传播;⑤接种人员双手和接种工具在使用前未按规定操作而传播。

防治对策:①避免使用淀粉含量高的原种、生产种生产菌棒;②使用新鲜、干燥的木屑等原辅材料配制培养基;大颗粒的原辅料使用前须先预湿;严格按规定配方,避免加入过多的富氮物质(如麸皮);③料袋灭菌后要堆放在干净场所密闭冷却,保持接种室和培养室内的卫生和干燥,定时进行消毒,遇连续阴雨天气,采取撒生石灰的方法吸湿;④选择24℃以下天气排场,排场后耳芽长出前遇高温或大雨天气,采取架设遮阳网或薄膜等设施遮阳遮雨;⑤尽量在翌年4月上旬前采收结束。

1.2.2青霉病症状:症状与绿霉病相似,发生时斑块比绿霉大,色泽比绿霉病稍深。

原因分析:青霉感染,原因与绿霉相似。

防治对策:同绿霉病。

1.2.3毛霉病症状:发生在接种后的3-10d,表现在接种穴的周围出现纤细、色淡的白色菌丝,生长迅速,5~7d即可达到碗口大,有些出现黑色孢子。木耳菌丝能生长,但速度慢。

原因分析:毛霉感染。该菌以孢子形式传播,主要存在与原料、土壤和发霉的原辅料中,在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良条件下发生极快。

防治对策:①菌种、原辅材料选择处理及生产场所的清理消毒同木霉病的防治对策;②料袋灭菌后要充分至料心的温度降至28℃以下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