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迈进,农业机械的普及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然而,由于我国农机普及时间较短,农民对机械的认识和使用、维护知识不足,导致在农业生产中常因操作不当、维护不及时或机械质量问题引发故障和损坏。为了预防农机损坏,农机驾驶人员应积极了解损坏原因,并采取合理的预防、维护和维修措施,同时,农机专业维修人员也应提高修理水平,确保农业机械的安全合理使用。
农业机械的损坏原因多样,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机械零件及结构的破坏:多为人为操作不当所致。现代化农机科技含量高,对操作者要求严格。不当操作可能导致零件磨损、断裂、变形等,影响农机功能,甚至缩短使用寿命。
2.机械零件的松动或锈蚀:与保养不当有关。农机工作环境恶劣,振动大,紧固件易松动,应定期检查并拧紧。金属零件易受潮锈蚀,需注意防潮,尤其在闲置时。
3.农业机械各机构间配合不当:随着农艺要求变化,农机需频繁调整,可能导致部件间功能传递偏差,引起结构干涉或传动中断。长期高负荷使用也可能导致零件间隙增大,传动失效。
4.零部件的老化失效:农机使用进入退化期,零件会出现老化、变质等现象,这是机械使用寿命的自然结果,尤其以受交变应力的零件损坏为标志。
针对农机损坏,可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1.提高零件检测技术:引入红外点温仪、光纤内窥镜等先进检测工具,辅助诊断零件损坏。关键零部件可寻求专业机构进行无损检测,避免损坏。
2.选择合适的维修方式:更换必要零件外,其他零件可通过表面修复技术(如电镀、喷涂)或清洁技术恢复功能,延长机械寿命。
3.监管维修市场,提升维修人员素质:农机管理部门应规范维修行业,确保使用合格零部件,防止残次品用于维修。定期组织维修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能力,减少维修不当引发的故障。
4.重视农机保养:通过正确的保养,即使农机进入退化期,也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农机使用者应重视厂家提供的使用和保养培训,确保农机长期高效平稳运行,减少故障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的使用、维护和专业维修,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农业机械的损坏问题,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