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长喙壳菌,又称甘薯黑斑病或甘薯黑疤病,属于长喙壳科。该病主要通过病薯和病苗传播,带菌土壤、肥料、流水、农具及鼠类、昆虫等也是传播途径。田间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湿度在80%以上,低于10℃或超过35℃时不易发病。贮藏期窖温23-27℃时适宜发病,14℃以下时发病缓慢。
薯苗染病初期,幼茎地下部分或茎基部产生梭形或长圆形稍凹陷的黑斑,逐渐向地上蔓延,成为纵长病斑,继续扩大使幼苗茎基部全部变黑。病苗定植不久,叶片变黄,植株矮小,最后病株地下部腐烂。薯块染病初病部呈圆形或近圆形凹陷膏药状病斑,坚实且轮廓清晰,中部生灰色霉层或黑色毛状物,严重时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
黑斑病的发病原因包括种薯带有病菌,经虫咬伤口侵入,施用未经充分发酵腐熟的农家肥,以及收获后保存方法不当。病菌可直接侵入苗根基,在薯块上主要从伤口侵入,也可通过根眼、皮孔、自然裂口、地下虫咬伤口等侵入。在收获、贮藏过程中,操作粗放,造成大量伤口,均为病菌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
黑斑病发病温度与薯苗生长温度一致,最适宜温度为25-27℃,最高35℃;高湿多雨是发病诱因,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地块发病较重;土壤含水量在14%-60%范围内,病害随温度增高而加重。此外,品种间感染程度有很大差别,一般皮厚、含水分少的品种抗病能力较强,排水不良的地块及连作地块发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