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为疮痂链霉菌,属放线菌。菌体丝状,有分枝,极细,尖端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5.2以下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
为疮痂链霉菌,属放线菌。菌体丝状,有分枝,极细,尖端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5.2以下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
病原为疮痂链霉菌,属放线菌。菌体丝状,有分枝,极细,尖端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
马铃薯疮痂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菌是链霉菌,在适宜土壤中可永久存活。病菌侵入植株后,地上部分看不到症状,但薯块表面会出现疮痂。土壤干燥、通气性好、中性或碱性的地块易发病,发病后病菌能在土中长期残存。马铃薯疮痂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菌是链霉菌,在适宜土壤中可永久存活。病菌侵入植株后,地上部分看不到症状,但薯块表面会出现疮痂。土壤干燥、通气性好、中性或碱性的地块易发病,发病后病菌能在土中长期残存。